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建立非歧视多边贸易体制
· 湖州城区廉租房实现“房等人”
· 给老教师父亲演戏
· “公交车有终点站,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
· 不能将玩具召回责任
完全归咎于中国生产商
· 每次门诊药价不超过50元
· 防止潮水卷人 还需警钟常鸣
· 我省二十二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 三问华校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9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提起浙江的职业教育,不管教育部的领导,还是国内众多职校的校长们,都会想到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华康清。他有什么“高招”,引起社会如此关注?
三问华校长
本报记者 张冬素
  华康清,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其貌不扬。他曾应邀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作专题讲座。教育部部长在一个全国会议上两次表扬永康职技校;国内200多所职业院校先后到该校考察取经;永康许多企业的老总经常找他,要请他喝茶。

  华康清到底有什么“高招”,成为社会关注的“明星”?日前,记者来到永康,与刚被授予省功勋教师称号的华康清面对面。

  一问:如何唤醒课堂上睡觉的职校生?

  课堂教学效率低是中职学校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学生听不懂,不爱听,干脆就在课堂上睡觉,这并非个别现象。

  “老师上的课必须让学生听得懂、爱听。”华康清突破原有的教学大纲和现成的教科书:数学理论太深奥,就多讲与生活相关的;学生怕学古文,语文课就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法律知识枯燥,法律课就以小案例开场……在永康职业技术学校,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动手编写的校本教材就有30多种。

  慢慢地,学生的头抬起来了。

  改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得改革评价体制。华康清说,职校学生多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走进学校的,我们要让他们以成功者的姿态迈向社会。

  但这些学生在学习和考试上确实有困难,怎么办?他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只要学生认真地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就能拿学分。一门课学不好、考不出,可以通过学习其他课程取得学分来替代。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可以毕业,还可以评三好学生。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上来了。如今,永康职技校毕业的学生每人至少取得两种以上初级技术证书, 1/4的学生有中级技能证书。(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二问:怎样让毕业生拿到更高的工资?

  曾有专家问华康清办学的目标是什么,他回答:“为当地培养优秀的技术工人。”“华校长,你不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吗?”他则回答:“让学生在企业里拿到更高的工资。”

  这一回答曾引起争议。有人说,教育的目标怎么就是为了多赚钱?华康清的回答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没有学到更好的技能,学生能拿到更高的工资吗?”

  为让企业给学生开高工资,他提出“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办学理念。

  早在1999年,华康清就把学校老师派到企业挂职,让他们真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知道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这几年,永康的企业生产什么,学校就编什么教材,并请来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他们还在学校建立企业生产车间,实施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使学生学的与企业生产实际充分接轨。不少毕业生进企业几个月就当上班组长,一两年就是车间主任,工作几年后有些人年薪高达10万元。

  华康清当校长9年间,永康职技校已从学生招不进、就业率不高,变为招生门庭若市、就业供不应求,许多家长甚至排队送孩子进永康职技校读书。

  三问:为何要“免费”培养外省学生?

  记者在永康职技校采访时,江西省吉水县的150名学生正分乘3辆大巴车来校报到。这些学生在这里上学先不用交学费,等毕业后赚到工资再补交。

  “免费”培养外省学生,华康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技术工人难找尤其是高级技工稀缺,是制约永康企业发展的通病。”永康一位厂长的话让记者找到了答案。

  永康每年需要两万名技术工人,但当地所有职校的毕业生不到2000人。有的企业曾到外地职校招人,但由于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脱节,需要再培训才能上岗。企业对此很苦恼。

  华康清经常对教师说:“职校是鱼,企业是水”,鱼有水则存,水有鱼就活。永康职技校把自己自觉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与企业紧密结合,为他们分忧。听说学校招来一批后备技术工人,永康的企业老总都伸长了脖子。

  没有一技之长,这些外省学生今后出去打工一个月只能赚1000元左右,到职技校学习3年后,就能赚到2000元。也许这能成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华康清说,这是他的新尝试,如果效果好,以后向外省招生的规模会不断扩大。

  (本报永康9月9日电)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三问华校长 本报记者 张冬素 2007-9-10 48256F32002924A64825734F003399A8[A1-张冬素≈B1-郑建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