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和谐社会中的“劳动-资本”关系解读
· 1+1=?
· 话说“80后”文学现象
· 世界各国反垄断立法概况
· 【趣味逻辑】
· 情感社会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 两种不同的辩证法
· 我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话说“80后”文学现象
谭旭东
  严格地说,以年代来为作家创作进行命名,是不科学的。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作家的创作都是有特色和风格的,况且文学即使包含了群体性经验的书写,但更多的是个人化经验的传达,至少文学在表现群体性经验时也需要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当然,“80后”之名尽管不科学,也不是从审美层面来给予命名的,但都是当代文学批评界制造的话语,值得研究。

  “80后”作家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发达密不可分

  “80后”是在新世纪出场的,它是在出版商主导、文学批评参与下,依靠强大的市场力量的推动,借助报刊杂志和网络等多种媒介而走到读者眼前的。这也是“80后”作家一开始就遭到文学界抵制和否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80后”的命名本身不是处于文学建设的目的,而完全是出于营销目的和商业利益而由出版商、文学批评和媒体合力制造出来的一个商业符号。

  “80后”一出生就是在电视文化里得到熏染,而且他们进入青春期这一个性萌发与突显期时,又接受了网络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视叙事构成了“80后”的童年叙事,自然地,他们对电视商业文化、娱乐文化和类型化文化也就产生了认同心理。再加上,“80后”又是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善于利用电子媒介来宣传自己,来展示自己,并通过电子媒介来实现同代人的交流和自我认同。

  “80后”文学对具有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和娱乐化特征的玄幻、武侠、言情和推理等类型化文学的青睐,一方面是主动的,因为他们并不认可前辈作家的“精英化”写作立场,而且他们也不是生活在传统的文学体制内的专业作家,也没有那么多的体制性的顾忌和规范,因此他们的写作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相对自由自在的,甚至有的就带着娱乐性质。但“80后”又是被动的,因为当他们完全自觉地被商业化力量推使的话,他们的自主性和创作的能动性就要受到出版商和书商的牵制。

  “80后”文学与都市文学的兴盛

  就目前在市场上比较火爆,也被书商炒作得比较多的几位“80后”作家的作品来看,的确是都市性体验和话语的表达较多。但是否就代表了整个“80后”一代的叙事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因为真正的大批的“80后”出场之后,肯定是带着多元化的生活体验来的,而且他们的书写方式,因为个人的生活体验、文学教育背景和对文学的认识度的不同而会有一定的区别,所以现在就说“80后”创作扎根于现代都市文化土壤,我觉得还有点早。“80后”一代的生活经验和文学感觉肯定与他们的前辈不一样,“80后”的前辈里,乡村人与都市人是很分明的,文学里的乡村叙事和都市叙事也是很分明的,而且“80后”的前辈作家基本上都是以乡村叙事进入文学,所以有理论家说,20世纪中国文学都是乡土叙事,顶多掺杂一些乡下人进城的叙事。

  但“80后”一代在这个信息流通迅捷的环境里,他们的生活经验更趋于同质化。总体来说,“80后”写作相对于以往文学的乡土气息和乡土经验,是变得越来越都市化和时尚化了。而且,即使今天存在着分明的乡村经验和都市经验,但都市文化也是强势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80后”文学的特色

  80后作家的出现与生长空间,最先并非是得到了文坛的认可,而是先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与广大青年网友的追捧。这一商业化的文学生产模式,对现有的文学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它至少告诉人们这么一个事实:在现有的条件下,作家并不一定要居于文学体制内部,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尤其是读者的认可。而且,超发达的媒介和商业社会不但为“80后”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它还是中国文学未来的文化空间——在这一新的文化空间里,文学的生产、销售、传播与接受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当前审视文学问题时,一定绕不过媒介诗学或传播社会学的理论。

  总之,“80后”无论怎样出场,无论当下它在市场上多么火热,它最终还是要靠文本说话。因此,“80后”也好,还是别的作家群体也好,都需要拿出生活和艺术都很厚重的作品来,才能得到读者的长时间的喜爱。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学海 00011 话说“80后”文学现象 谭旭东 2007-9-10 浙江日报000112007-09-10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