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我省启动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省财政掏钱每年送500名农民读大学首批660名农民昨进大学课堂
·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举行
· 胡锦涛的讲话
· 磐安取消十二个小水电项目
· 贫困生凭诚信
先读书后缴费
· 省质监局曝光53个“三无”产品窝点
· 为学生打开科学大门
· 警民零距离 打造新警风
· 美科学家提出恐龙灭绝新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为学生打开科学大门
——记全国模范教师陈耀

本报记者 余 勤
  上课了,陈耀拿了张凳子坐到学生中间,侃起了“大山”:“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爱打听,一个是爱胡思乱想,谁想把我这两个爱好换一种表述?”

  有学生说:“爱听取别人的意见、奇思妙想。”有的说:“应该是个密探吧。”顿时,逗得满堂大笑。

  这就是陈耀,全国模范教师、温州市实验小学科学课教师。他的课简直让孩子痴迷,都想加入他的“少年科学院”。

  教育首先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

  一节课上,陈耀变戏法似地掏出一个鸡蛋,让学生用不同的词汇描述。“鸡蛋”“还有呢?”“椭圆的”“下一个?”“能孵小鸡”……一连串紧张刺激的提问,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让他们明白看待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当然也就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堂课前,陈耀都精心准备一些特别逗的“包袱”,关键时“抖”出来,就像一块磁铁,一下子把孩子的心牢牢吸引住。

  陈耀说,自己给予孩子最大的财富,不在于知识,而是引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陈耀把“科学答辩”的概念引入课堂,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一个“科学课题”进行实验和论证。

  答辩的过程是一堂课中最精彩的内容。如果面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问题,小组代表一时答不上来,小组其他成员可以代为回答。要是都答不出来,还可以申请“庇护权”,请求“外援”,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帮忙。

  课堂的轻松气氛使学生们对科学课的兴趣倍增。每次上课,陈耀都会让出讲台,学生“占领”老师的领地,娓娓道来,俨然一个“小老师”。陈耀也不时从旁发问,充当学生。一次,一位从不敢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小女孩,偷偷塞给陈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陈老师,以前我最害怕上科学课,可自从有了科学答辩,我渐渐发现其中的乐趣,并深深被它吸引。”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让孩子在实验中

  探索科学奥秘

  “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落,摆上你喜欢研究的东西,然后做你喜欢的研究,那么就组成了最简单的家庭实验室。”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陈耀变着法将科学课的教室“迁移”到课外。他为孩子制订了“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计划,又叫“角落中的世界”行动计划,陈耀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落天地。

  刚开始,只有9名孩子报名。陈耀把他们称作“星星之火”,只有把这批孩子培养成功了,才能点亮其他孩子的“角落世界”。从那时起,陈耀就没有了双休日,而他的那辆桑塔纳成了学生实验活动的专用接送车,自己则成了专职司机。每逢周末,他带着孩子走遍温州各个“角落”开展科学实验,大自然成了孩子们最丰富的教科书。

  实验中,陈耀不再是传播知识的“独奏者”,而是帮孩子探索科学奥秘的“伴奏者”。12岁的滕甘雨发现木槿树有极强的去污功能,欣喜地告诉给陈耀。陈耀便启发她,为什么其他落叶灌木没有去污功能呢?能用它做洗发水吗?于是,滕甘雨决定对木槿的洗发效果进行研究。经过1年多的试验,最终用木槿加草木灰的方法,研制成功环保洗发水,在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被评为二等奖。

  很快,“角落世界”里的成员从9人迅速扩充到2万人。紧接着,温州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成立,陈耀强调在孩子动手过程中启发其独立思考,提高科学素养,在全校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两年来,该校学生科学研究成果共获得全国一、二等奖10项、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6项,申请国家专利1项。

  打破教师对科学现象

  解读的垄断

  在学校,学生们都不把陈耀当成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师,而是一个爱玩、风趣、懂得很多知识的“大龄同学”。老师们说,陈耀对学生的爱,不是那种“保姆”式的爱,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在科学殿堂里畅想、遨游。他想让学生获得对科学现象的直接解释权,并对科学现象有切身认识和体验。

  如今,“一千零一夜”家庭实验室计划以及“少年科学院”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家的认可,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慕名向陈耀“取经”,希望能引进并推广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陈耀一点不掩饰对下一步教研改革的“野心”,他告诉记者,他的“植物克隆实验室”已经开张了。陈耀的性格注定他一定会想出各种新奇的点子,打破以往教师对科学现象解读的垄断。如果说在温州实验小学“少年科学院”里,孩子们的科学梦想已经开始起飞,那么是陈耀为他们打开了神秘莫测的科学大门。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为学生打开科学大门 本报记者 余 勤 2007-9-9 48256F32002924A6482573500048015B[A1-余勤≈B1-蒋卫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