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青山绿水伴我前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9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临安经济开发区——
青山绿水伴我前行
  青山湖畔,天目山下,一片崭新的经济热土正在跃入世人的眼帘。这就是浙江临安经济开发区。

  杭州西郊现代化的生态市,这是临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和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战略目标。随着杭徽高速公路杭州与临安段正式通车,“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战略构想,加快了它由梦想变为现实的步伐。拥有新区位优势的临安,今后是杭州市区西部近郊,能主动接受杭州城区的产业转移、功能延伸、要素溢出和文明辐射,与杭州城区拥有半小时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

  临安经济开发区,就是临安这座“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东大门,是临安触摸杭州国际大都市脉动最为敏感的地方。

  “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如今,临安经济开发区——这片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热土,不仅交出了一份骄人的经济建设“成绩单”,还亮出了一份让世人瞩目的环境保护“成绩单”。

  临安经济开发区于2001年9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规划面积为11.3平方公里。6年间,临安经济开发区始终围绕打造“生态型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坚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作为开发区开发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临安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单位)。

  临安经济开发区——

  青山绿水伴我前行

  “绿色”规划:

  尊重自然和生态

  规划是龙头。为进一步抓住机遇,肩负起发展临安工业经济和吸引投资主平台和主阵地的重任,确保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开发区管委会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该规划明确以“经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尊重自然和生态”以及“弹性和可持续发展”等作为原则,把开发区划分为生产制造区、生态居住区、商贸服务区和休闲度假区等四大板块。区内道路管网配套、环卫设施、绿化美化、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为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明确了要求和方向。

  为使开发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003年,开发区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开发区环境保护指导性规划;2005年,开发区在原有基础上又修订完成了2005—2010年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细化、量化开发区环境保护目标、总量控制指标、环境保护措施和产业发展规划等,使得规划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凸现。同时,在开发区成立之初,开发区管委会就委托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发区水土保持方案,并于2003年分别通过了省环保局和省水利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选商引资:

  可持续发展是第一目标

  临安经济开发区位于太湖流域上游,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到杭州人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开发区根据临安市委、市政府以及发展现代工业经济的要求,结合开发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认真落实环保综合决策机制,始终坚持“三定三不进”的原则,把主攻方向放在引进高科技、轻污染企业项目上,重点引进符合国家清洁生产要求的先进制造业、生物科技和生态工业。

  近几年来,开发区已谢绝总投资超过40多亿元的多个项目入区,其中包括香港永义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服装、纺织及后整理独资项目、新华造纸厂、东南化工厂等重大项目。去年,开发区在总结前几年的工作经验上,研究出台了《入区企业投入产出评估体系和办法》,办法规定,凡引进的项目,均先由主任办公会议讨论研究其环境影响问题,并经环保部门进行审核,再确定项目是否入区作为项目选商的前置条件。到2007年7月底,开发区共引进投资总额达91.92亿元的78个项目,均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要求,尤其像杭氧、杭机、杭叉、杭塑、杭重机、中天、富甲等一批大项目和外资项目,其技术和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领先的地位,将成为开发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生力军。

  开发区结合发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帮助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促使其产业升级。近年来已有20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企业的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和效果明显提高,另有一些企业参加省市的中小企业认定、技术中心的认定以及新产品、新技术等各类评选认定。这样,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结构性污染,使开发区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园区建设:

  让蓝天常在

  让秀水长流

  作为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环境配套建设的内容很多,但开发区始终不渝坚持一点:园区配套环境建设的出发点,就是让蓝天常在,让秀水长流,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绿水青山。

  在基础配套完善方面,按照雨污分流与道路同步建设和开发区环评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要求,累计敷设污水管网达到35公里,完成32万平方米绿化工程,总投资130万元垃圾中转站建成并投入正式使用,确保了开发区范围内垃圾集中收集清运;总投资100万元的污水中途提升泵站通过竣工验收,确保了开发区建成区块污水的有效收集。

  在污水处理方面,青山污水处理厂工程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第一项工程。工程于2004年5月正式投入调试运行。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和污水排放系统基本成型,2005年11月,青山污水处理工程通过环保阶段性验收。

  按照综合污水排放标准,出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在出水水质的控制上,根据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公司内部氨氮的控制标准远远低于工程设计的国家排放标准,为改善南苕溪水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根据杭州市环保局的要求,开发区还在在线监测上投入了COD、氨氮、PH、流量、总氮、总磷、等比例采样仪等设备,总计130万元,并与杭州市实现数据传送联网。污水处理公司实行了对纳管企业进行不定期的采样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了企业排放污水的动态,为污水处理运行达标排放提供有效的数据保障。

  在企业集污纳管方面,开发区每年组织对入区企业、青山湖街道企业和三产服务业进行基础调查,并建立调查档案,为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开发区还对纳管企业统一设置规范化的排放口,安装流量计、指挥阀门等。目前,开发区所有已投产企业均已纳管接入污水处理厂,企业规范化排放口设置率达到了100%,入区企业污水收集率达到100%,较好地完成了截污纳管工作。

  在水土保持方面,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要求,着重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区项目的施工管理,做到及时回填、清理平整和绿化美化;着重做好各料场的防护措施;着重做好区内挖填平衡和复绿工作,以达到保持水土、恢复和改善景观的目的;继续做好南苕溪河道整治二期工作。

  开发区在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同时,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规范有序的管理之中,通过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达到管理的最有效化。

  实现 “三废”集中处理、规范管理。按照“三同步”要求,即污水处理厂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使用;开发区供热(汽)同时规划、同时敷设、同时投入使用;生产、生活垃圾固废统一集中收集处理。全区实现了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实现了开发区所有企业无燃煤锅炉,有效地提高了开发区的空气质量。

  创新污水处理收费征收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开发区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以服务区范围的居民生活用水及商业用水参照临安市城镇污水收费标准执行,服务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采用污水排放量、污染因子、污水浓度综合收费的当量计收收费制度和征收办法,这一制度和办法目前还属国内首创。

  完善档案资料管理。根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要求,建立了统一规范的资料台账、工作机制和工作目标要求,建立和完善了青山污水处理厂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入区企业环境保护一厂一档专项档案等,做到资料档案基本规范齐全,为科学统筹安排做好开发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和工作资料台账。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积极配合环保主管部门督促入区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各项制度和工作要求,认真做好入区项目的环境评价,对已批准入区的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和环保工程验收制度,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和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并组织一年一次环保调查,配合上级执法部门一同对企业进行执法检查。

  加强城区保洁工作。重新组建并扩大环卫队伍,目前青山环卫所共有环卫工人65名,保洁范围扩大到整个开发区已建成区块和青山湖街道集镇6平方公里,实行18小时保洁。城区主要道路配备垃圾箱200余只。

  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强化文明施工管理,硬化施工场地,禁止使用散装白灰,推行使用商品混凝土等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地面尘和二次扬尘污染以及施工噪声,积极创建“绿色工地”。

  引导企业开展环境认证。积极鼓励和支持开发区企业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环境意识,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开发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推进青山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获得环境体系认证的企业实行单项奖励。到目前为止,开发区内投产企业中先后已有12家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青山绿水伴我前行 2007-9-7 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10;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04;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11;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15;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17;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16;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22;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18;浙江日报000082007-09-07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