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提出删除《牛郎织女》的人可能出发点不错,就是为了防止早恋,但这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糟蹋了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
网友“清风”说,《牛郎织女》无非是个民间故事,就算课堂上老师不讲,家长说不定在七夕这天也会讲给孩子听。如果按这种逻辑,千百年来流传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说得这么直白,早该禁止了。怎么和早恋扯上关系了?我看是个别“专家”自己想歪了。
有时媒体的报道角度以及读者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引出歧义和误读,“金庸要取代鲁迅”就是一例。教材内容的改革既是推陈出新也是文为时所用,过去一些说教性的文章逐渐淡出,使语文教学更接近于文学本身,这无疑是好事。如北京版的高中教材推荐选修课部分收入了一篇《新鲜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也要成为一堂高中语文课,表明语文教材正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语言现象而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还是值得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