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女教师深山盖教室执教
· 新课本删去《牛郎织女》担心催生早恋
· 我们真的不需要《牛郎织女》了?
· 为病父捐肝请医院隐瞒真相
· 孩子会因为一篇课文就早恋吗?
· 副师长替16位烈士尽孝28年
· 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 耳聋青年当选“微软最有价值专家”
· “有偿回家”与“独守空巢”
· 1929年的股市记忆
· 古村“博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偿回家”与“独守空巢”
■朱国良
  有则新闻,读来一惊:前几天,大连市的林忠老人和他的老伴,退休后的月收入加到一起有4000元钱,按说小日子过得是蛮好的了,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并不快乐,因为儿女们经常不回来看望自己。于是两老为儿女开出“工资”,只要儿女每周回来两次陪他们吃顿饭,一个月便支付给儿女们1000元钱。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旋即成为热门话题。林忠老人用“有奖回家吃饭”策略进行物质刺激,笔者不希望这种策略能够奏效,而希望借助温情与和睦的手段唤回爱心。因为一旦奏效了,只能说明,维系两代人的纽带已经不是浓厚的血脉、炽热的爱戴。正如一位名人所言:“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关系之后的私人利益。”这种行为显然无益于社会公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筑建。

  倚门守望的白发父母,百般无奈中出的“有偿回家”之招,悬赏儿女归家探望,让人有些黯然神伤。有儿女承欢膝下,在过去曾是老人们衡量晚年幸福的重要标杆。可是如今,工作太忙、单位加班、小孩需要照顾、参加朋友聚会,每每成为子女们不探视父母的托词与理由,过于关注小家庭小圈子的事务,疏忽了父母辈的需要与感受,使得老人们寂寞独守的空巢显得更空荡,也更寒冷。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老龄化社会急匆匆而来,空巢老人晚年生活中的诸多尴尬境况,也随之接踵而至,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想问题,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刻反思。

  从子女的角度来说,赡养老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除了物质上的关心,父母“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精神需求并不算多,我们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常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至少有一点别忘了:岁月无敌,我们都会慢慢变老。

  从老人的角度而言,老人应该认识到“空巢”将是一种社会趋势,不可避免,应该主动做好准备。比如,可以养宠物排解孤独,可以想办法和老伴重燃激情找回感觉,可以主动常到子女家去看看,可以广交老年朋友,可以培养一项自己的爱好特长……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则应承担起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责任。应该有赡养老人的完善法规和发达的社会舆论;又如,也是最重要的是,应该有完善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系统,来解决“空巢老人”的情感、心理和看护等问题。 

  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细胞。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老年人需要精神的赡养、亲情的抚慰,而来自子女的亲情更是重要的慰藉。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亲情和交往状态与其生命长度成正比。让我们抽出时间陪陪父母吧,工作再忙、事情再多,每周抽时间陪父母吃一次饭,聊聊天,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即使每天打一个电话问候,看似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却也代表着一种血浓于水的温情和温暖,为父母捎去的是一份孝的问候和一种爱的慰藉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有偿回家”与“独守空巢” ■朱国良 2007-9-6 48256F32002924A64825734B000AD1C6[A1-朱国良≈B1-陈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