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第一代农民工回乡养老样本
· 金土红:
种种田,一年还有四五千
· 徐月星:
发财归来热心公益
· 让第一代
农民工
老有所养
· 何哲明:
儿子想建房,他又操旧业
· 洪 昌:
工伤致残,需扶持
· 楼兴银:
这样的调查早该做
· 楼洪星:
请回去当老师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让第一代
农民工
老有所养

  农民工为我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现在除了人们关注的民工工资、福利之外,随着第一代农民工的年岁渐大,农民工养老问题也浮出水面。

  今年两会期间,第一代农民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很多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新华社也曾报道过这个“火烧眉毛的问题”!

  对改革开放初期涌入城市的农民工来讲,他们干着最重最累的活,由于当时工资较低,又没有其他福利待遇,除了打工时自己消费,能带回家的资金并不很多。而农民务工年限一般是18岁至45岁,即一生中最能干、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奉献了青春。由于各种原因,98%以上的农民工不可能在打工地落户安家,老了,他们一般选择回到老家。

  因为收入低,他们无法融入城市,而传统的土地,又无法承载他们养老的重负。在个别情况下,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出现了农村无法“养老”、城市拒绝“养老”的尴尬局面,如何破解农民工养老难题,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农民传统的养老保险模式——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面对新的社会变化,已不能真正让农民工实现有质量、有保障的晚年生活。

  如家庭养老,现在一个农村家庭往往要赡养三四个老人,加上抚养子女,实在难以承受,使家庭养老的传统方法难以继续。再如土地养老,我国多数农村人多地少,即使是壮劳力,完全依靠土地也难以养活自己,老年人想依靠土地生存更加困难。

  而同时城市社会养老体系存在的缺陷,也使这些“户在农村、人在城市”的农民工难以真正享受城市养老保险。他们在异地之间的养老保险接续、转移,也成了需要破解的难题。

  建立适合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国家已研究拟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新方案的出台,将逐步取消城乡壁垒,以最适当的方式将农民工养老真正纳入全民社保体系,这将是1.2亿流动性农民工的福音。

  这也是我们做这次调查的动机。下篇,我们将在城市中开展对第一代农民工留在城市养老的采访调查。如果你有什么实例可以提供,请致电0571-85310487。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让第一代
农民工
老有所养
2007-9-6 浙江日报000132007-09-06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