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形象导刊
3  4  
PDF 版
· 铸忠诚警魂 育智勇英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9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铸忠诚警魂 育智勇英才
浙江警察学院今日举行揭牌仪式
  铸忠诚警魂 育智勇英才

  浙江警察学院今日举行揭牌仪式

  “钱江之滨,六和塔旁。警官摇篮,陶铸栋梁。”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浩浩的钱塘江南岸,正迅速崛起着一所历史悠久而又充满生机的高等学府——浙江警察学院。

  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58年来,学院为各级政法机关、保卫部门输送了近2万名全日制毕业生,培训我省在职公安民警、保卫干部5万余人次,被誉为“浙江警官的摇篮”。从这所学院走出去的学子遍布浙江省、西藏自治区,他们奋战在服务人民、打击犯罪的第一线。这中间,有运筹帷幄的警务指挥员,有业精技强的侦查专家,有无私奉献的优秀社区民警,他们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许多人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据不完全统计,这所学院毕业的学子中,成为功臣、英雄模范和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的就达六千余人次,涌现出了以“任长霞式公安局长”、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陈惠平,一级英模、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王法金,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何利彩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舍生忘死、执法为民的优秀警务工作者。正是他们——公安院校培育的中坚力量,撑起了浙江大地一片平安的蓝天。可以说,学院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为保障浙江人民的平安、为浙江社会的和谐作贡献的历程,是为浙江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历程。

  今天,2007年9月6日,古老的六和塔和奔腾的钱塘潮再次见证了学院的辉煌——浙江警察学院揭牌,成为浙江省唯一的本科公安警察院校。从此,将揭开我省公安教育事业新的篇章。

  58年沧桑

  谱写警官摇篮的辉煌岁月

  58年风雨兼程,58年薪火相传。

  伴随着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前进步伐,浙江警察学院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打造着公安人才的培育品质,不断创新着办公安高等教育的特色之路,在中国公安教育史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1949年,杭州解放,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及其所属的公安部在5月底组建了公安人员训练班,由此揭开了浙江省培训教育人民民主专政卫士的光辉篇章。同年6月,公安人员训练班改名为杭州市人民警察学校。

  1950年1月,杭州市人民警察学校改建为浙江省公安干部学校。

  1954年6月,学校迁址灵隐上天竺,次年7月,改称为浙江省公安学校。

  1978年4月,学校开办中专班,向社会招生,开始了我省公安系统全日制学历教育的历程。

  1985年2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浙江公安专科学校,拉开了我省公安高等教育的序幕。

  1994年,学校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经过多年的创业积淀和不懈奋斗,2007年3月,经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升格更名为浙江警察学院。这是学院历史性的飞跃,标志着学院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也昭示着在今后的岁月里,学院将为浙江乃至全国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更优质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政治建校

  培养共和国忠诚卫士

  “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机关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和保障。走进浙江警察学院,迎面就是一座“忠诚”塑像,这也是学院的徽章标志。“忠诚”塑像彰显了学院的校魂,上面的铭文中镌刻的“文韬武略,品高德尚。报国效民,天职毋忘”,是学院一贯强调“政治育人”重要性的真实反映。

  在58年的办学历史中,学院始终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的方针,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培养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能经受住任何风浪考验的共和国忠诚卫士作为终极目标。学院注重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育人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不断探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新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从警理念;同时,院党委以“政治建警,严格规范,注重养成,提高素质”为内涵的警务化管理为平台,注重学生良好职业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培养,注重严谨的学风、严格的纪律作风的养成。

  学院从招生开始就严格把关,实行体能测试、目测面试、心理测试,对考生体能、职业认同感、服从意识、奉献意识等进行摸底调查,坚持按需求择优招生、按计划定向培养。新生进校伊始,学院就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入学教育和警务技能训练,通过一日生活制度,规范日常行为,进行严格的、统一的管理。做到警务训练严格化、警容风纪规范化、学习生活制度化、内务卫生标准化。进入正常学习阶段后,学院坚持做到“三个抓”:一是抓规范,二是抓养成,三是抓学风。在学生中形成比优赶超的良性竞争态势,建设良好学风。同时,学院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做到教养一致。通过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建立学生督察组织,与学生签定“自律协议书”,建立学长制等有效方式,使学生经过学习训练和养成教育,基本具备了政治可靠、业务扎实、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警察职业素养。于是,在公安教育圈内有这样一句话:警务化管理看浙江。

  2004年10月底,以学院学生组成的维和警察表演方队参加了公安部全国公安民警大练兵汇报演练,方队以最佳的形象、最优异的成绩,接受了中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检阅。学院因此受到公安部的通令嘉奖,并被荣记集体三等功。

  “我愿献身于崇高的人民公安事业,为实现自己的誓言而努力奋斗!”当莘莘学子面对警徽举起右手发出这铮铮誓言迈出校门、投身警界时,他们就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庄严承诺。一批又一批行走在浙江大地上的优秀警院毕业生,正是学院政治建校、忠诚教育的流动座标。 

  突出特色

  创新公安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浙江省公安民警培养训练基地,如何适应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需要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解决“培养什么样的警察”和“如何培养高素质警察”这两大课题,一直是学院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视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紧紧围绕浙江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调整教学改革的思路,勇于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这就是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所创立的:“2+1”和“校局协作”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形式。

  从1999年开始,本着厚实基础、拓宽口径的原则,学院将治安管理、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等多个专业调整为公安大专业,进行了“大公安”的专业改革与建设,打破了以往专业面过窄的局限,树立了强基础、宽专业、多方向,增强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进行一学年左右的通识教育后,根据学生志愿和成绩,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开展一学年的专业学习,而后到公安基层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是为“2+1”。通识教育重在学生警察意识的强化,警务技能的训练,法律、英语、计算机等学科理论和公安专业基础知识之夯实;专业方向的选择重在公安专业知识的认知;实战部门的顶岗实习则重在对公安工作认识的提高和警务实战技能的强化。通过夯实基础和强化专业的教学特色实践,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强,基层公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校的毕业生素质高、上手快,毕业生供不应求,学院毕业生的入警率近百分之百。“2+1”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着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精神和先进的人才培养观,也展示着浙江警院人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风采。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改革,坚持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这突出表现在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一是对课程进行了整体优化和组合,针对不同警种的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合并重复交叉的内容,形成了基础课厚、专业课精、选修课广的课程架构;二是突出公安专业课程的实战特点,精减了理论课程,增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仿真模拟教学,加强了实验、实训教学。三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践教学;既强调课内学习,又强调课外实践。每逢毕业时,学生们不仅要完成专业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完成学业考试,还要通过承载了诸多学科内涵和警务技能的“综合演练”和“综合测试”。在演练和测试中,学生们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从一线精选来的案例情景再现中,完成一系列专业的考核和技术操作,每个环节都与现实中的公安工作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才”与“专才”的优质培养。 

  校局协作,共同育人,是学院办学的又一亮点。学院与各级公安机关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全省建立了50个教学实习基地和39个公安理论研究基地,有萧山、桐乡、温岭和诸暨4个紧密型的校局协作基地。每年,实习基地都要接纳学院的实习生,按照专业要求为他们安排顶岗实习任务,指派优秀民警一对一进行指导,从思想、纪律作风到各项警务活动,都有严格的标准,并定期检查和向学院反馈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出具实习鉴定。同时,这些单位还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住宿、伙食、车辆等实习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跟随民警执法、办案,不断以公安一线实践验证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经风雨、见世面,经受血与火的考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院教学育人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公安部的肯定。1994年,在公安部对全国公安院校的评估中被评为A级学校。1999年,又通过了教育部委托省教育厅进行的专科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5年11月,公安部对包括省属本科院校在内的全国公安院校开展了“管理与建设”调研,学校综合考核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A类学校。2006年6月,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2006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在对学院的实地考察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牢记责任

  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

  浙江警察学院作为浙江公安教育训练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情报信息文献中心,多年来,始终牢记自己姓“公安”。学院充分发挥了这些中心的优势,不断优化教育训练资源,紧紧围绕公安行业的需求办学,坚持学历教育与民警训练协调发展,以服务基层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为己任。

  浙江省公安民警培训中心就设在学院。每年,在公安部、省公安厅的统筹安排下,学院都要承担新警、警衔晋升和职务晋升培训等任务,年平均培训民警5000余人次。学院不断提高教育训练能力,根据受训学员的特点,制定计划,优选师资,开展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在职民警训练;学院要求教师定期到一线公安机关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公安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在全省聘请了多名优秀的一线专家和技术骨干为教官,使教学训练更加贴近公安实战;学院还注重研发具有浙江特色的乡土教材,在公安部组织的全国中高级警官培训规划的4本教材中,学院就有2本教材入选。鉴于学院良好的训练环境、规范严格的管理和优秀的师资力量,2001年10月,公安部确定学院为全国县(市)公安局长政委首次任职培训基地,至今已培训了8期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公安局领导。人民公安的楷模——时任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就是首批学员。

  学院坚持面向公安的服务定位。根据我省海岸线长、海岛多等诸多特点,为加强公安边防工作,2004年开始,学院与省公安厅边防局合作,设立了治安管理专业(公安边防方向),专门培养公安边防警察。针对国际国内恐怖活动的加剧,为适应反恐防暴和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需要,2005年学院新开设了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反恐防暴方向),为各地公安机关特警队培养骨干力量。针对我省对外交流频繁的实际情况,学院创办了涉外警务班。学院还经常义务为校局协作单位提供各类专业化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为全省公安科学研究中心,学院设有跨国犯罪(国际)研究中心、道路交通管理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物证鉴定研究所等12个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为公安科学研究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院创办的《浙江警察学院学报》已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科学报,为指导我省公安工作实践和繁荣我省公安理论研究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全省公安情报信息文献中心,浙江警察学院藏书近70万册的图书馆已经走入了“网络时代”。学院与杭州滨江高教园区其他五所高校签订了“教学资源共享”协议,实现了230万册图书的共建共享并开展馆际互借。凭借这种优势,图书馆为全省公安机关实战部门搭建了警务信息平台,现在全省公安民警都可以在数据总量为5TB的公安学术期刊数据库直接查询所需资料。从去年开始,学校组织教师编译国外警务信息提供给决策机关和基层,受到了领导和民警的欢迎。

  不论是国际学术交流还是大师讲演,也不论是每月举办一次的“浙江公安论坛”,学院都在公安网上发布信息,让全省有条件的民警到校听课。学院还经常组织教师送课到基层公安机关,为一线公安人员提供警务理论咨询与策划;开展疑难案件会诊和技术鉴定,为广大民警提供良好的智力和信息服务,受到了广泛好评。

  

  开放办学

  促进警察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浙江警察学院党委书记王和、院长傅国良在谈及办学思路和学院建设发展时都明确表示,以往那种关起门来搞教学的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树立“开门、开放”的办学观,全面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

  石子坚,这个以一本《我在美国当警察》而引人关注的警务人才,作为浙江警察学院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的特聘警务教官,是我国公安院校引进的第一位外籍警官——“海归”中唯一以特警教官为职业的高级人才。

  而事实上,在引进石子坚之前,浙江警察学院已经有很多“开放办学”的举措。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采取了“请进来、送出去”的战略。学院聘请了李昌钰博士、刘耀院士、陈兴良、毛寿龙、马怀德教授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聘请了多名公安机关领导、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兼职教官”。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从2003年开始,学院每年都选送多名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学习,先后有金诚、张幼芳、许韬、楼一凡、徐林等多名青年教师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和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或进修深造;同时,学院还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基层公安一线挂职锻炼,增强公安实践能力。

  2003年以来,学院每年举办一次“警察与科学”国际讲坛,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警务理念。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华人法庭科学家李昌钰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耀,国际著名紧急事务处理专家、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申办安保陈述人、加拿大卑诗省司法警察学院紧急事件管理分院院长蒙雷·戴先生(Mr.Murray Day),英国“苏格兰场”助理总监塔瑞克·格甫先生(Mr.Ghaffur Tarique),国际犯罪学会副秘书长、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彼得·格拉波斯基先生(Mr.Grabosky Peter)等一大批顶尖专家和一流学者走上了这个讲坛。

  2006年开始,受国家商务部委托,学院积极承办国家援外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现已为来自24个发展中国家的官员提供了培训,学院成为了国家商务部的援外培训基地之一。高质量的培训和良好的口碑为学院外训工作打开了广阔前景。

  从1989年至今,学院接受国家援藏任务,开办了公安西藏班,先后有500余名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走上了西藏自治区各级公安机关的工作岗位,很多都成了业务骨干。如今,10个西藏民警中就有1个是“浙江打造”,被称为来自西子湖畔的“雪域雄鹰”。2005年学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形象导刊 00008 铸忠诚警魂 育智勇英才 2007-9-6 浙江日报000082007-09-0600013;浙江日报000082007-09-0600014;浙江日报000082007-09-0600012;浙江日报000082007-09-0600015;浙江日报000082007-09-0600016;浙江日报000082007-09-06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