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地方资讯
3  4  
PDF 版
· 义乌佛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2007年9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千年商埠·百年古镇·佛教胜地
义乌佛堂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千年商埠·百年古镇·佛教胜地

  义乌

  佛堂

  佛堂镇位于义乌市南部,距离国际商贸城10公里,区域面积最大、集聚人口最多、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义乌市第一大镇、浙江省中心镇。

  佛堂交通便捷。距义乌机场、火车站10公里,杭金衢、金甬高速公路互通口接连上佛路、稠佛路直达镇区,五洲大道、“金义东”南线等高等级公路直通金华、东阳以及义乌市区。

  佛堂镇先后获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体育强镇、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

  佛堂工业发展迅速,业已形成文化体育用品、针织、工艺品等五大优势行业,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68亿元。商贸流通框架基本形成,市场繁荣,年成交额20多亿元。

  农业特色明显。目前已建成标准农田3万多亩,建立果蔗、蔬菜、禽畜等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个。

  佛堂镇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世纪广场、文化中心、道院山生态园相继建成或在建。

  7月27日,浙江省政府批准了《义乌市佛堂镇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这意味着佛堂镇规划控制面积37.8平方公里,人口28万的新总体规划(2006-2020)已得到了高度认可,也就意味着佛堂镇将更多地承担起带动义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佛堂镇将按照小城市的要求,进行高起点规划,科学布局城市设施,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产业新城、文化名镇、人居花园”——今日,欣欣向荣的新佛堂,与千年商埠、百年古镇的古老佛堂并肩立在亘古滔滔的义乌江边。佛堂人更有了“现代文明看义乌,历史文明看佛堂”的豪迈以及上下齐心的古镇保护行动……

  

  精华景点:千年古刹双林寺、渡磬寺、佛堂古镇老街、林则徐亲笔题词的“培德堂”、商埠码头、节孝石牌坊、留耕堂、海云寺、葛仙山。

  旅游风向标

  体验报告

  佛堂缘自何方?

  佛堂?百度一下,以之为地名者,大千世界只有义乌佛堂镇一地,足见其与佛教渊缘之深厚。

  佛堂得名始于何时,史无明载。据传,南朝梁晋通元年(公元520年),天竺国僧人达摩,因释缘前来佛堂双林寺拜会傅大士,达摩到了今日佛堂地界。当时义乌江水泛滥,达摩遂投磬于江中,救出百姓。

  后人为了歌颂达摩“普渡众生”,便在投磬处建了“渡磬寺”。

  因渡磬寺中有一楹联:“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四方。”人们就以对联第一字,取地名为“佛堂”。当地渡磬寺一直被称为“古佛堂”。渡磬寺至今仍完好保留在镇西。

  “庄严第一”

  ——千年古刹双林寺

  千年古刹双林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初。南梁朝普通元年(520年)傅翕(字玄风)依山结庵,大通六年(534年),开基建寺,名“双林佛殿”。梁大同六年(540年),傅翕应召进京讲经,梁武帝亲临听法,封傅翕为“大士”,名扬天下。

  傅大士是南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是释、道、儒三教合一的创始人,佛教“轮藏”的发明者,佛教界称之为“天台宗二祖”。

  双林寺是当时佛教活动中心和佛国圣地,鼎盛时期,僧众达3000多。唐、宋时期开始,常有日本僧人慕名至双林,也有双林僧人去日本传教,双方交流频繁。

  双林寺宋推“十刹之一”,元谓“浙东大刹”,明誉“庄严第一”,清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

  双林寺已在1961年建造水库时被毁。改革开放后,一代禅林得以重新现世,双林寺身后的云黄山顶上,傅大士舍利塔由此不再寂寞。

  佛堂古镇因水而兴

  佛堂称镇,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嘉庆年间《义乌县志》。其中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

  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

  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称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

  佛堂在唐、宋、元历朝因寺兴庙盛,佛堂渐成村落,渐成集市,渐成商埠,往来香客、小贩、小商集聚落户,生根繁衍。到明清时期,随徽商、绍商相继介入,佛堂成为一个商贸业发达的商埠重镇。

  义乌江是水运要道。上溯可达东阳巍山,下行可达金华、兰溪、杭州、衢县、常山,直至安徽屯溪,可通竹筏和木帆船。佛堂镇是当时主要的水运码头,因而带来了航运业、商业、服务业的繁荣。明清时期,佛堂更是义乌、东阳、武义、永康主要通商口岸,是邻近县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还汇集了金华、兰溪、杭州、上海等地的日用百货。

  佛堂镇内许多地名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痕迹:盐埠头、新码头、小江滩、浮桥头等。

  佛堂古镇因佛而生,因水而商,因商而镇,因镇而名。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刘正官先生说:“义乌商品市场扬名世界,商业文化寻根究底在哪里,佛堂应该说有很大意义。佛堂是一个古商埠,有文化,商人有了钱办教育,有了钱就建造一大群一大群古民居古建筑。”因此说,对佛堂镇历史文化的保护,仅从探索义乌商业文化的根,就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佛堂商人担当道义

  佛堂老镇区,1.5平方公里,拥有数百幢明清建筑,白墙青瓦,典雅清秀。佛堂老街总长约2000余米,由“直街、商会街、盐埠头横街、浮桥头横街”和东西两条“副街”组成。其建筑年代和风格,绝大多为明清、民初时期。

  大批民宅中,不管是结构还是名称都透出朴素及踏实居家的平民化,也透出千年商埠的繁华。吴茂记、潘园、新南山、义和里、大文头、新屋里、日顺里、长新里、官厅畈等大批民居的名称,今天读来还亲切如昨。

  田心村的“培德堂”也是其中一处民宅,但这里竟有一块林则徐亲题的匾额,培德堂的主人是众多佛堂商人担当道义的典范。

  道光年间,苏州城内瘟疫肆虐,时任苏州地方官的林则徐急得团团转。当时,苏州“慎可火腿行”的老板恒魁公(佛堂田心人),根据《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把大批火腿用来赈灾,肉煮汤汁,骨研丹粉,分送患者,瘟疫止住。林则徐特亲题“培德堂”匾额赠之,恒公回乡后不事张扬地将之悬挂室内。

  站在奔腾不息的义乌江边,看着自北向南的江水,在佛堂转了一个弯,由此形成天然码头。现在能想像出当时,这里山南百货、茶楼酒肆、饭店客栈、药铺钱庄,应有应有。而佛堂商人担当道义的经商精神,是否暗合了今日之义乌精神: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呢?义乌人善于经商是否缘于佛堂远久的开埠史?义乌人豁达、乐善、诚信是否也是基于商埠形成的独特文脉?

  佛堂史痴

  有一次到江山市廿八都去游历,当地旅游部门特意推荐了一位在廿八都教书几十年的老教师来给我们当导游,以至每每想起,还想再去,因为他讲故事太吸引人了。

  今个儿,在佛堂,又荣幸地遇到了一位佛堂的“活字典”——《千年佛堂》的作者,60多岁的佛堂本地人贾沧斌。

  《千年佛堂》分设4册:《佛堂佛缘》、《佛堂古镇》、《佛堂商道》、《佛堂艺苑》。贾沧斌人称“佛堂史痴”,他说是因佛堂的故事太迷人,才使他30多年来,夙兴夜寐,点点滴滴,广罗搜集,终将古镇佛堂的发祥、人物轶事、民间杂陈广泛搜集记录,撰写成书。该丛书,共有500多篇文章,88万字。贾沧斌说起佛堂时,眼睛是亮亮的。他说这里有着比江苏周庄更为浑厚的文化底蕴,一生献给佛堂无悔。

  佛堂民间艺术生生不息

  现在推出非物质保护遗产,从某种程度而言是人类的尴尬。而在佛堂延续下来的民间艺术,却在年复一年的“十月十”狂欢中永远是主角,生命力之强令人不可思议。今日佛堂镇里不乏现代娱乐,但那些带着强烈符号的当地娱乐却能有如此号召力,值得专家研究。

  佛堂镇普查、已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艺术有51个项目,其中造型类3个,表演类45个,民俗类3个。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各有千秋,记忆着古镇佛堂的文化历程。最具特色的是“百子灯”,它无骨针刺,图案精美而称奇,成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一大文化遗产。

  “秋千船”,也许就是由佛堂水路上穿梭不息的船只而得到的灵感;“迎銮驾”是一个老土的故事,大概是哪位皇帝在佛堂微服私访过;而“抬阁跷”则是为了纪念佛教圣人傅大士……

  今年的农历十月十,您不妨来佛堂逛逛“佛堂博览会”,品品农民艺术集萃,尝尝当地风味小吃,过过民间狂欢节,也许会收获满怀……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地方资讯 00015 义乌佛堂 2007-9-3 浙江日报000152007-09-0300024;浙江日报000152007-09-0300020;浙江日报000152007-09-0300019;浙江日报000152007-09-0300023;浙江日报000152007-09-0300017;浙江日报000152007-09-03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