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外来务工者“天堂”放飞艺术梦
· 雕刻艺术充满灵气
· 风雅钱塘绘就新图
· 网友热评民工文学创作大赛
· 美妙歌喉赞美生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雕刻艺术充满灵气
  郑人华名片:1966年出生于温州乐清市柳市镇,2003年秋来杭打工,现在是杭州市城西花鸟工艺品市场一家工艺馆的员工。

  杭州市城西花鸟工艺品市场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满是顾客。二楼大多为工艺馆, 推开其中一扇明亮的玻璃门,可见笑容可掬的寿星,玲珑的八仙桌,上摆精致的茶具。两旁橱窗,巧妙地摆置着各式用黄杨木、花梨木等原始材料制作的木雕、根雕,错落有致、古色古香。郑人华目前就在这里工作。

  1966年出生于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的郑人华,自小便对雕刻艺术有浓厚兴趣。1983年,他随舅舅学习木雕及绘画艺术,进步很快。2003年秋,郑人华离开家乡,到杭州务工。业余时间,他一直渴望重拾曾经学过的手艺。

  杭州给了这位外来务工者得天独厚的发展机会。郑人华利用工余时间观赏了西子湖畔的各种艺术展览,审美能力大大提高。不久之后,他被介绍到城西花鸟工艺品市场。在这里,他的业余爱好得到升华。原先,郑人华的作品大多局限于传统题材。之后,郑人华在大量阅读历史书籍的基础上,开始将目光集中在历代文化名人身上。他用近两年的时间,创作了古代孔子、老子、苏东坡,当代鲁迅、孙中山等作品。自此郑人华一发而不可收,他的雕刻技艺精湛而独特,人文气息浓厚,作品不断获奖。木雕《悯农》获杭州西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奖,根雕《惚》获第3届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金奖。

  通过作品,郑人华所传达的是一种生活本质。除精细感外,更赋予了作品一股灵动的生命气息。《悯农》是郑人华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据唐代诗人李绅的诗作《悯农》中“四海无闲田,农夫忧饿死”的社会场景,发出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世之言为题材。作品由花梨木雕成,运用传统技艺融入现代雕刻的表现手法,刻画夏日田头,烈日当空,老农夫右手拿毛巾,仰天擦汗,微眯双眼,给人留下了艺术想像的空间。

  事实上,郑人华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他的《赶集》,则以现代写实手法,刻画一位农民老大爷提一篮子葱,身穿粗布衣裤,赤着双脚赶集市的情景,以其面部表情,可以看出老大爷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赶集》在构图上讲究造型美,注重写实,突出形与神,并以民间传统技艺融入现代雕塑的手法、造型生动,结构准确,动中有静,起中有伏。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本人及主题人物的精神世界。

  郑人华说,现在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贯注自我精神与发掘主题精神实质的心血之作。这些来自于尘土树根的精灵之作,分为两种:木雕及根雕。木雕须先备好照片、文字等原始资料,几番修改后,确定做成木雕。整个过程约 2个月左右。而根雕较难,作为根的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充分利用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枯根,在不破坏根的自然美的前提下,发挥想像,突破原始形态的束缚,创造出“奇”、“巧”相结合的艺术,天然形态与人工雕刻并济的美。创作时从整体入手,尽量做到不拼、不接,其取舍部位要求布局合理,取其自然。两者皆讲究刀法,平刀,留刀……留刀亦分留刀位与不留刀位,刀法时轻时重,都蕴含着郑人华的独具匠心。

  作家高松年被郑人华的刻苦努力与作品魅力所打动,他激动地以此为灵感,撰写了散文《发现灵性美》。高松年说:“郑人华的作品在精细感之外,还带来了一股灵动的现代气息。因此,看他的根雕,没有陈旧之感,而是充溢一种与时代相通的生命活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雕刻艺术充满灵气 2007-8-31 浙江日报000132007-08-31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