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开学经济”带热暑末消费
· 猪肉钱少赚了 市场人气却旺了
· 田园美景入眼来
· A股半年筹资
1900多亿元
· 美国旧房销售量
连续5个月下降
· 河北衡水工程
橡胶业欲牵手浙商
· 刷人民币卡可在网上全球购物
· 阳光产业发展陷入“怪圈”
· 随手可放进口袋的
笔记本电脑登陆杭城
· 纠纷调解了,遗憾还不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茁壮成长,伴随的是原材料和产品销售的“两头在外”,规模在扩张,危机渐显现———
阳光产业发展陷入“怪圈”
  最近一段时间,记者在采访苏浙沪一带的太阳能生产企业时,听到他们谈论的话题在“万里之外”:

  苏州阿特斯太阳能光电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原料80%从国外进口,产品95%销往国外;

  《中国光伏企业海外上市研究报告》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光伏产业总计有10多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总市值达178.65亿美元。

  辛辛苦苦,表面繁荣,但利润大头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国太阳能企业所得到的不过是5%至6%的加工利润。

  原材料,从国外进;产品销售,到国外去;甚至融资,也纷纷走出国门。为何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都把目光瞄准海外市场,难道国内市场就没有容身之地吗?

  事实上,原材料和产品“两头在外”所造成的高对外依存度,让行业危险逐步显现。

  两头在外,两脚踏空

  苏州阿特斯公司总工程师周承柏告诉记者,国内太阳能光伏产品原料缺口十分明显,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硅提炼技术跟不上需求,沿用的是前苏联的老技术。周承柏所说的原料,是指生产太阳能电池所必需的高纯度多晶硅。

  目前,全球多晶硅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美、日、德三国,产量占全球总产量90%以上。2005年我国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是2691吨,而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将其全部用于光伏产业,也仅能满足市场需求的2.6%。2006年,全球晶体硅原料短缺28%,我国的缺口在90%以上,市场缺口6000吨。多晶硅的短缺直接导致硅料价格上涨,多晶硅的长期合同价格从2004年底的30美元/公斤上涨至2006年的100美元/公斤以上,这使得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利润受到挤压。

  更明显的“踏空”还在于:中国绝大多数光伏产品,都出口到欧洲市场。上海一家比较大的太阳能电池单片和组件的生产厂商,今年1月至7月生产销售太阳能电池组件2万千瓦,这意味着仅用这家公司生产的组件,地球上每月就新增了近30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装机。但遗憾的是,这些产品绝大部分是出口订单,尽管政府大力推动,但上海本地市场的太阳能发电装机需求量,常常1个月不到10千瓦。与此相反的是,我国生产的太阳能产品却在国外受到了追捧。国外一些太阳能电池需求企业不等产品生产出来便下订单甚至预付100%的订金。

  市场引导不力

  其实,两头在外的现象伴随着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如影随形,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总解决不了呢?

  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市场还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措施。

  “我国在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推广上,没有出台实质性的鼓励政策,这使得作为新能源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在打开国内市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市场时,手段不多。”上海电气环保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但实效的发挥还需要时间。尽管目前各地政府开始出钱建设示范工程,但示范工程毕竟是示范工程,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市场需求。

  而在国外,最近几年太阳能市场的疯狂增长,其中最大的动因是政府推动。占全世界太阳能发电份额一半以上的德国,2000年4月推出了《德国可再生能源法》,核心是“费用返回机制”,对任何利用太阳能光电系统的人,给予他们从当地电力公司获得一种有保证的费用偿还;其次是贷款优先,并对贷款贴息3%,以此来激发居民在自家屋顶、庭院内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自觉性。

  应对危机良策

  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两头在外”所带来的危机,正在逐步显现:

  欧洲市场庞大,但增长速度正在放慢。从去年7月到今年3月,欧洲市场的价格下降了10%,而且对产品资格认证更加严格。

  相反,前几年疯狂增长的惯性,却让中国太阳能光伏产能扩张停不下脚步。一些公司产能计划十分宏伟:南京中电年产600兆瓦、无锡尚德500兆瓦、宁波太阳能100兆瓦……粗略一算年产2000兆瓦——这个数字比2005年全世界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还大。

  专家们认为,面对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政府尽快落实市场激励政策,来鼓励这一新能源产品的推广,让项目建设和使用者实实在在感受到有所得。

  同时,龙头企业也要加快对于国内市场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发电站等方面的研究,改变人们心目中对太阳能利用的理解停留在太阳能热水器等初级产品上,通过开发太阳能光伏幕墙等新产品,适应东部沿海地区对于太阳能光伏产品更高的要求,真正让“阳光产业”走出发展“怪圈”。

  (据解放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经济新闻 00006 阳光产业发展陷入“怪圈” 2007-8-29 48256F32002924A64825733900382B93[B1-李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