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乳制品市场涨声一片,而奶农却叫苦连天,不少地方甚至出现了杀牛现象。本报“阿农热线”前段时间也刊登了东阳一位奶农要求出售壮年奶牛的消息。奶牛养殖效益为什么会下滑?面对市场波动,奶农又该如何应对?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省畜牧兽医局有关专家。
据省畜牧兽医局统计,自去年以来,我省奶牛饲养数量持续下降,到年末,全省奶牛存栏7.61万头,比2005年末减少4300头,下降5.3%;今年上半年,全省奶牛存栏又减少了6800头,下降15.9%。
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戴旭明认为,原因是奶牛饲养综合成本上升太快,奶农不堪重负。据调研了解,今年的奶农综合生产成本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5%至20%,其中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从1.44元/千克提高到1.74元/千克,上涨20.8%;豆粕从2.24元/千克提高到2.60元/千克,上涨16.1%;奶牛养殖重镇——金华市金东区的干稻草从12元/担提高到23元/担,上涨近一倍;雇用夫妻2人的人工工资从1500元/月提高到2200元/月,上涨46.7%。而牛奶收购价格只提高0.15元/斤左右,养殖效益快速下降,以前奶农出售一头小牛(也就是后备母牛)可增收2000至3000元,而近两年来后备母牛无人问津,奶农失去了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由于饲养成年产奶牛已无利可图,而奶农培育一头后备母牛直到产奶需要25个月左右时间,投入近1万元左右的成本,资金压力非常大,散养户纷纷以每头300元左右价格杀掉刚出生的小母牛卖肉。据金华市统计,全市28866头奶牛中,成年母牛已占80%,后备母牛只占20%,比正常情况下后备母牛应占35%的比例下降了15%。加之奶农加快了成年母牛的淘汰速度,专家预计,一年后全省将会出现后备母牛难以为继的断档现象,全省产奶总量将会迅速下降,而奶牛较低的繁殖率和较长的生产周期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相应的生产能力。如果情况继续恶化,我省未来几年内很可能会出现奶源紧缺的情况。
针对奶牛养殖面临的困难,戴旭明指出,目前广大奶农要稳定情绪,理性对待。波浪形的起伏波动是农产品市场的普遍规律,熬过低谷,就能迎来美好的春天。前两年,肉猪养殖效益差,全国范围内生猪养殖规模急剧滑坡,导致现在猪肉供求关系失衡,猪肉价格高涨。养奶牛要以肉猪为前车之鉴,避免大起大落。
专家建议,目前奶农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依靠科技,挖掘潜力,努力降低养殖成本。我省奶牛所吃的粗饲料目前主要依赖北方,运费成本高。事实上,我省稻秆资源丰富,经过加工,可以部分替代北方牧草;一些奶牛养殖场可以利用牛粪肥料,自己种植牧草和青贮玉米,减少现金支出;啤酒糟、豆腐渣等下脚料也可以充分利用。
二是不要恐慌,尽量保住元气。现在政府部门已经看到奶牛业面临的困难,正在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据省畜牧兽医局了解到的信息,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已经有初步方案。估计不久后,我省奶农就能享受到扶持规模养殖、进行良种补贴等实质性政策措施。
三是注意疫病防治,千万不要因为效益不好而疏于管理。奶牛是结核病和布鲁氏病的最易感动物,而且很容易传给人。按照规定,得了这两种病的奶牛必须扑杀。奶农不要因此而加剧损失。
最后,专家提议,乳品加工企业要多照顾农民兄弟的利益,将乳制品涨价的利润尽可能多返还一些给农民,与养殖户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