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界的语言千奇百怪,比如当黑长尾猿看到蛇、花豹、老鹰这些动物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并做出不同的反应:如当它们看见一条蛇时,会发出一种警告声,并一直紧盯着这个入侵者;听到花豹警告信号,它们急急忙忙地冲向树冠层上最纤细的树枝;如果来的是老鹰,它们会找到最茂密的树丛,躲在里面直到危险过去。
几百年来,养蜂人一直惊讶于工蜂在蜂巢上表演的舞蹈。蜜蜂是否也在用舞蹈这一抽象的语言在交流?是否也在使用一种符号语言,告诉同伴在哪里能找到食物?
动物之间是否拥有和人类语言一样的交流方式?对于动物的语言,世界各国科学家做过很多试验,试图破译动物语言的密码。
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认为,动物有没有语言,首先需要明确语言的定义。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语言是由一系列的符号和组合这些符号的规则(语法)构成的,至少包含四个重要特征:
其一,语言是结构化的,有一定的结构规则。“人咬狗”与“狗咬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就是因为词序这一规则在起作用。
其二,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约定俗成的。不同的语言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而这套规矩为使用这个语言的人所共同认可。
其三,语言具有无限的产生性。比如使用有限多的词汇、短语以及组合的规则,可以构成无穷多的句子;也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新的词汇。
其四,语言具有动态性。语言的词汇和语法都有一定的可变性,过去不被认可的新词进入了正式的词典,现在汉语的语法具有对古汉语句法的继承,更有在古汉语句法基础上的更新。。
对照人类语言的这些重要特征,动物的语言顶多只能算是初级语言。蜜蜂跳舞可以算作一种语言,鹅的某些行为、表情也可看成是它们自己的语言,因为这些语言具有一定的交流功能,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把它们与人类语言等同看待。
同时,周晓林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让人类学习、使用动物的语言,同时也可以让动物学习、使用人类的语言,并取得成功。出现“鹅语者”,就像与狗交流的驯犬员、马戏团的训兽师,不足为奇,而灵长类动物是否与人类一样拥有语言,取决于对语言定义是高还是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