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女教师北大征婚了心愿
· 诸葛亮怎么成了最虚伪男人
· 农民自导自演过戏瘾
· 大学生网上悬赏找工作
· 守在暴雨中心里的人
· 台风里的“的哥”别动队
· 城市边的奶牛厨师
· 老奶奶练成“擒拿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诸葛亮怎么成了最虚伪男人
古代贤人纷纷“落马”现象剖析
  虽然这是个娱乐火热的年代,但诸葛亮惹谁了?没有人知道。

  最近,除了有人要求从中学课本中删除《出师表》外,更有人著书评价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其中声称刘备三顾茅庐是虚构,《出师表》则暴露了诸葛亮的政治野心。

  有专家就此提出,这种“杀”诸葛亮以成名得利,说白了,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卖书赚钱。这种靠往古人身上泼脏水而成名的行为值得反思,毕竟,这和纯学术探讨相去太远。

  诸葛亮成

  “中国最虚伪的男人”

  几乎一夜之间,一本名叫《XXX品诸葛亮:中国最虚伪的男人》的书一夜出名。

  仅仅从各篇小标题中,读者就能清楚地看到作者对诸葛亮的评价:前期作秀,装神弄鬼,假仁假义,左右逢源,溜须拍马,欺下媚主,唯我独尊,贪图权力,罪孽深重,笑里藏刀等等。这些四字词语皆用来形容诸葛亮的为人处世,极尽贬低之能。

  今年7月,媒体最先报道此事。这本书的社会反响之猛烈,也让人感到意外。在网络上,赞扬与破口大骂者论战不休。有人认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美化了诸葛亮,该书则将诸葛亮还原;但也有人指责作者东施效颦,想学易中天,“想利用三国为自己炒作一番,顺便赚些票子花花”。总体来说,骂声居多。网友“神一样的人”将这本书称为“小学生水平”。

  而在作者看来,“他(诸葛亮)的智慧是一种伪智慧,他的忠心是一种假忠心,他的辅佐是一种假辅佐。他是完完整整地演示了一生的虚伪。”

  民间抗议指为炒作

  在诸葛亮故乡南阳,这一话题正沸沸扬扬盛传,很多人对这本书强烈不满,严重抗议这种非学术行为。

  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就是其中之一。“这本书太过分了!”张晓刚认为,该书作者的那些考证根本不符合史实,没有一个能站得住脚。比如,到底诸葛亮是毛遂自荐,还是刘备三顾茅庐。

  该书第29至第34页写道,诸葛亮认定刘备是个绩优股,于是找上门自荐,刘备觉得他是人才,就多次回访,并恳请出山辅佐。所以,他的结论是:“所谓的三顾茅庐只不过是民间传言,以及历史演义小说的创造。”

  张晓刚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是大臣给当朝皇帝的奏章,也是史学界公认的首选资料。

  张晓刚认为,作者的品评就像一个口无遮拦的人信口开河,这是近期品评历史人物中的极端事件。

  在网上就此事展开的争论中,虽有个别网友认为作者分析得好,现在文化就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但是大多数网友都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历史人物,几千年的智慧形象,岂是一下就能颠覆的。用现代人的思维与行为标准去解释理解古人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除了哗众取宠,别无他意。

  一位名叫欧石楠的网友说: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在保护本国的领袖和英雄们、保护文化,我们自己要糟蹋,而且还用了粗俗的名字来吸引别人的眼球!气愤!  

  哗众取宠还是还原真实

  有人说,如今“抓住眼球”似乎比“为尊者讳”更重要了。

  此前,颠覆古名人的“轰动事”也频频上演。当“国学热”袭来,历史文化类图书重新走俏之时,人们突然发现,一些曾经头戴“仙”“圣”光环的古代先贤们,却纷纷被描述成了“下九流”的人物。

  一些不读唐诗久矣的人最近开始关心起李白,原因是这个被尊为“诗仙”的“狂生”,开始和一个“舶来”的词汇“古惑仔”联系在一起。来自北大的一位古代文学博士,用一本畅销书《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重塑了“诗仙”李白的形象。在这本书中,李白被包装成一个组织过黑社会、为美色打群架、甚至吃软饭的著名“混混”。博士的新书甫一亮相,舆论一片哗然。

  这本书中写道,“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在闹市拿刀砍人是李白的理想。而且李白当年还曾组织过“四川帮”,并在湖南和当地流氓发生过火拼。另外,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作者认为,李白还先后娶过四房妻室,且其中多是为了攀高枝。“李白专挑谁家的爷爷做过宰相,就去做上门女婿。做过宰相,意味着家里有大笔遗产,还有人脉关系网。商人的儿子就是不一样,眼睛贼亮贼亮的。”

  在此之前,人们还刚刚结束了一场关于孔子是否是“丧家犬”的争论。这本名为《丧家狗——我读〈论语〉》的畅销书中,周游列国,四处奔投无门的孔子被形容成了“丧家狗”。而后,司马相如也被专家冠以了“包二奶”的名声。

  如此解构先贤,是拿名人开涮,是吸引眼球,还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而用这种手法去传播传统文化,究竟是在将文化通俗化还是庸俗化?

  “学术世俗化”带来的反省

  《中国最虚伪的男人》一书出版社编辑余先生承认书名确有些偏激,但他认为,该书的定位是一本通俗大众读物,所以无伤大雅。

  尽管出版方和作者认为“无伤大雅”,但公众并不一定买账。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三国蜀汉文化研究专家梅铮铮公开表示,靠古人哗众取宠,只要读者不去理睬,不久就会自行消失。

  离开学校课堂,走上公众讲坛,这是如今愈来愈多的大学教授及专家学者的流行做法。其间,不可避免的有观点碰撞和分歧,但像上述几个例子则有些过激。

  以易中天和于丹为例,二人借助《百家讲坛》,将深邃的学术研究,用最鲜活生动的语言为听众解读全新的《三国演义》和《论语》。这些在大学里默默无闻的人突然风靡一时,瞬间成了名人,迅速走红,倾倒众生。“我认为这种讲坛非常好。”温州大学民俗学硕士杨旭东关注这一课题已半年多,他认为,由于目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很多人没有时间去重温经典,但骨子里却渴望借文化作为谈资,这种娱乐化甚至平民化的重读比较适合现代人。“例如论语,对于公众来说,未必大家都能读懂,如果有像于丹这样的学者以通俗化的方式解读,用亲身感受告诉你为人处世之道,当然更好。”杨旭东说。

  但学术成为单纯吸引眼球的赚钱工具时,问题就出来了。张晓刚认为,目前文化圈有一种怪现象,利用古代圣贤名人进行自我炒作,去开讲坛、出书,他们的共同点是,把名人的逸闻趣事、野史同历史真实混为一谈,夸大其词,蓄意歪曲正统历史,这让人深感悲哀。而且这些书其实没有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值一提。

  本报综合《新快报》、《扬子晚报》等报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诸葛亮怎么成了最虚伪男人 2007-8-23 浙江日报000152007-08-2300023;48256F32002924A64825733F002DF70D[A1-陈惠≈B1-沈宇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