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默默坚守在天目山系市岭山上的暴雨中心,记载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珍贵水文记录——凭着这句简短的新闻线索,我们不假思索地决定:上山!会一会这位老人,以及他那历经五十年风雨的坚守。
车子穿行在茫茫的天目山区的太湖源镇,眼前掠过的是巍巍的大山和气势磅礴的瀑布。在海拔800米的市岭山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稍不留神,就会跑到边上的安吉境内。在村里人的指点下,我们继续走上山,找到了这位老人。
老人大名姚匡胤。今年75岁高龄,嗓门洪亮,身体特好。此时,山里无风无雨,老人望着门前的竹林,竹基部已经开始泛潮,念念叨叨地对我们说:“山里快下雨喽!”——俨然一位水文专家了。称他为水文专家,老人不好意思地连连摇手,“别这么称呼,我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也正是老姚的这点学问,才让他结下了水文之缘。1956年,临安水文站要在市岭片设水文观测点,工作人员打探了这方圆几十里,唯有读过年把私塾的他会写自己的名字,便与他商议能否每天向站里报一下水文记录。
当时的他想得很简单,“不就是记一下雨量呀!”也就满口答应了——哪知,为了这一次点头,他整整坚持了五十年。
老姚已经记不清,在他半个世纪的记录生涯中,哪一场风雨特别猛。他牢牢记住的只有一条:“要在第一时间,把数据通报出去!”
从此,老姚就没有离开过山顶上的那间老屋,每天,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量筒里的雨量记录下来,再跑2.5公里山路,到镇上打电话通报给气象部门。
由于市岭片是我省台风期的暴雨中心,每逢台风,这里的雨量总要比山下多出两倍以上。台风来时,老姚的通报频率就会增加到每一小时一报。风雨越大,老姚的工作量就越大,难度也越大。经常夜里雨大得根本看不见量筒上的刻度,老姚就和老伴一起把量筒内的雨水装回家,测量精准,然后,冒着急风骤雨跑下山去……
眼下,老姚家里也装上了电话,他再也不需要每天急吼吼地奔下山了。而一台台的自动化观测设备也进驻山区,网络化的测报体系,只需一个手机短信,便能知晓市岭片的雨量了——看来,老姚的工作该越来越轻松了。
不过,老姚可不这么认为:“人工测报与自动测报还是需要相互结合的,机器也会有不准的时候啊!”就这样,老姚依旧没闲着。
在老姚家里,有一大叠用塑料袋精心包裹的奖状,那是五十年间,各级水文系统给老姚颁发的优秀水文代办员的荣誉。“五十年里,每次台风都没漏报,每次雨量误差不超过0.1毫米……”老姚平淡地诉说着五十年的业绩。
哦,差点忘了,老姚这份工作的收入:过去平均每个月9元钱,包含一元钱的电池费;现在,平均每个月是1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