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据《文汇报》报道 上海市市政工程局以再生混凝土集料为水泥稳定碎石骨料,当作高等级公路沥青面层下的主要承重层的中试,日前在沪太路改造工程沪北锦南路段现场进行。据参与指导这项试验的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孙家瑛先生介绍,试验获得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证明这项城市废物循环利用的技术,完全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应用推广。
城市建设中因更新道路、毁拆旧房等产生的废混凝土,体积大、分量重、破碎难、运输难、堆埋难,成了货真价实的“渣滓”。另一方面,上海是个平原地区,既不产石,又不产砂,只能向周边山川砂石产区采购,每年花费巨额资金,还给周边的青山绿水造成重大环境压力。
上海市市政部门一直在想方设法改变这种局面。继前几年成功推行废沥青再生应用之后,上海市政科技工作者把攻关重点放在量大难啃的废混凝土上。上海宝钢十三冶成为了废混凝土再生集料用作水稳材料的首个试验与试点单位。他们先把从各处回收来的废道路混凝土送进专门的机器里破碎,再经清洗、分级,按大约三比七的比例掺入传统混凝土配料中,进行充分搅拌,全新的“再生混凝土”就可装车外运了。
上海市市政局副局长张蕴杰告诉记者,上海近年市政工程项目多、用砂石量很大。光脚下这条28公里的沪太路即将开展的改造工程,预计砂石用料不下百万吨。因此,开展混凝土再生利用新技术的意义非常深远、前景相当广阔。他透露,上海市市政局及相关施工单位,已计划在这条线上全面推广这项技术,以掺入30%左右的再生混凝土作为承重层基料。仅此一项工程,就可望节省数十万天然碎石和大量石砂,而且完全可以保证工程质量。与此同时,上海市市政局还已着手开展再生混凝土的标准化工作,争取早日把这项技术上升到标准层面,为在更大范围上推广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