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不要让皮影戏只留下遗憾的背影
· 吃药不能“偷工减料”
· 省曲杂团十岁生日
邀观众同乐
· 国学传播要少点浮躁
· 杭州金视传媒将赴日维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时下的“读史热”从某个角度来看已经演化成一种商业行为,买书消费的人更像是“粉丝”,其行为和追星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国学传播要少点浮躁
  本报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消息 二十七岁的小李和五十七岁的老李最近都迷上了“历史”——小李可以趴在某网站的“煮酒论史”消磨一下午时光来看帖子,老李则雷打不动每天守着电视中的《百家讲坛》,每每被问及,都是同样的答案:“好看啊!”

  小李和老李口中的“好看”,正是通俗历史的正解——从阎崇年、易中天到当年明月,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品三国》到《明朝那些事儿》,一股全民“读史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也总是挂着这一类的读物。有人认为,通俗历史成为“休闲文化”,本身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而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看来,当下这场“读史热”从某个角度来看已经演化成一种商业行为,买书消费的人更像是“粉丝”,其行为和追星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毋庸置疑,“消费历史”的潮流已经从电视剧的“戏说”,向其他文化领域扩展——把“诺”叫“YES”,把“兵部尚书”叫“国防部长”,把“自荐信”叫“求职简历”,这些无伤大雅令人会心一笑的概念置换,让冰冷的历史骤然活泛有趣起来,读历史如同听故事一般,确实让人欲罢不能。

  不过,“读史热”热的只是通俗历史,成就的只是大众的“历史消费”——当今“读史热”只是历史图书市场的胜利,而非史学本身的胜利。百家讲坛在推动“读史热”的同时,也借助央视无可比拟的营销能力,成功打造了历史图书的商业品牌,并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粉丝”读者。讲坛明星签名售书持续火爆,使得人们不得不承认,“历史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情绪化多于理性化的“追星一族”。而在通俗读物热销的同时,历史原著与真正的历史学术著作却依然乏人问津,稍微严肃一点的历史学术讨论也无人关注。

  从积极意义上讲,当今“读史热”所推崇的表达方式,是历史普及的一种有益尝试,从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院史学”的窠臼,使得史学变得好看好玩起来,变得更加贴近大众,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样的“读史热”又显然是十分肤浅的,甚至充斥着“史学泡沫”与“文字垃圾”,国学很可能会沦为一种文化快餐。

  当然,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文化快餐也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不能只给群众提供文化快餐。快餐化的国学,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深度的理性思维。画面、声音、服饰、故事固然可以打动人,但很多也就停留在了表层的视听享受上,无法给观众提供更多的“营养”。因此,国学的大众化传播,一方面要追求讲故事的能力,一方面要有基于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对历史的阐释才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事实上,对国学的过度娱乐化解读已经表现出了弊端。从“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诗句,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因为“冷月葬花魂”,所以推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严谨的考证成了书面的文字游戏,趣味化开始剑走偏锋,以致走火入魔,这种倾向值得警惕。

  总之,多做点踏实的工作,少点浮躁与喧嚣,国学复兴的步伐,可能会走得更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教科卫新闻 00008 国学传播要少点浮躁 2007-8-21 48256F32002924A648257330003E0B48[A1-冯颖平≈B1-周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