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温州干群全力以赴抗台救灾
· 我省迅速行动
投入抢险救灾
· 节油博士李凤瑞
· 我省主要科技进步指标大幅提升
· 公共绿地背后的公共精神
· 长兴26名农民瑞典“支农”
· 我省引进
首台双源CT
· 金华老社区防火设施缺乏令人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公共绿地背后的公共精神
王学进
  在公共绿地的灌木和绿树间隙,见缝插针地种上了各种爬藤蔬菜……这样的情况,在杭州拱宸桥街道的社区内并不鲜见,相当一部分是回迁户所为。

  这些回迁户以前住在运河边,习惯于在房前屋后种蔬菜,搬进城市新房后,虽然居住环境改善了,但要让他们改掉这习惯也难。

  文明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人的居住环境,但难以一下子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譬如公共精神,这种要成为一个现代市民所必备的素质,在当今社会还是非常稀缺的。就拿上述在公共绿地种蔬菜的市民来说,他们不知道公共绿地的性质是什么,以为那是自家的自留地,爱种啥就种啥,谁也管不着,谁管谁就是跟他过不去。他们压根儿就没有公共概念,只知道公共绿地是地,是地就能种庄稼蔬菜,种上他们的庄稼蔬菜的地自然也便成了他们的地。正是这种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抑制了其公共精神的生成。

  有的人还没有意识到,公共绿地是整个城市公共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小区居民共有共享的公共设施,而不是哪个人的私产。就像你无权在此种庄稼一样,你也不能在此大小便和乱扔垃圾。可遗憾的是,不少人恰恰缺少的就是这种“公共家园”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所理解的家园只是私人性的,各个家庭的生活空间基本不和他人的重叠,彼此之间缺少利益共享和交叉的“集合地带”,故形不成更多的公共事务,也难以产生公共精神。将公共绿地种上庄稼蔬菜据为己有,与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当街吐痰及随地便溺等陋习丑行如出一辙,其实都是因缺乏公共精神或者说是缺少“公共家园”意识所导致。

  公共精神的养成是一个过程。这其中,重要的是对市民加强公共意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公共家园”的观念,让他们懂得公共绿地姓公不姓私,他们有权在其中享受便利和美景,也应该自觉地担负起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再就是做好城市规划,真正使城市的各项公共设施功能能够满足人们丰富的生活和文化需要,让市民在心灵上对一座城市产生家园认同感,自觉地去亲近它,热爱它。只有这样,当市民都自觉养成了这样一种认知:我在公共绿地种一棵蔬菜就是对他人利益的侵害,就像我在光洁的大街上吐痰就如在自家客厅里吐痰一样,这样才可以说,我们具备了建设公民社会的公共精神。让我们大家都为此努力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公共绿地背后的公共精神 王学进 2007-8-20 48256F32002924A64825733800358B28[A5-王学进≈B1-张永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