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北京警方将驻守
清华人大等10所高校
· 政府“督孝” 老人叫好
· 60多名外来民工
自发救助余姚白血病女孩
· 永康有个“农家托老所”
· 1200多名
贫困学生被“抢”空
· 陈老师的最后一次家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和老人同吃同住,为老人擦身端屎,亲生儿女都难做到的事,胡爱银一家做到了——
永康有个“农家托老所”
  本报讯 (永康日报记者 叶宁 董长江 通讯员 沈微) 农妇胡爱银在为78岁的黄兰芬擦洗身子,老伴胡显红将一只尿壶端到卫生间处理,儿子胡双龙在给91岁的王苏娇喂绿豆汤,媳妇胡美婷在院子里清洗一堆衣服……

  这是8月6日下午3时,记者在永康市唐先镇大后村胡显红、胡爱银家看到的一幕。今年以来,这一家人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事情。

  他们一家,被当地村民称为“农家托老所”。目前,唐先以及邻近乡镇的14位老人在享受着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和我们同桌吃饭,夜里都和我们住在一起的。”徐明江老人说:“‘主人家’待我们比儿女都好,儿女来看我时都讲我胖多了。”这位88岁的老人自大年初八就被家人送到了这里。

  “劳碌了一生,到这里来享享清福。”面对记者,在这里待了1个多月的李玉珍老人发出感慨。78岁的李玉珍不小心摔断了腿,从医院出院后,儿女慕名将她托付给了这家“托老所”。“早上是粥、羹、饭,由我挑着吃,午饭、晚饭也不错,中间还有烧饼、发糕和绿豆汤。”李玉珍说,“这么多老人在一起,可以聊天,一点也不感到寂寞。”

  “我曾在敬老院做过工,对老人们的生活习惯比较了解。5年前回家后,有亲戚托我帮忙照顾老人,就接了下来,没想到,托我照顾老人的人越来越多。”62岁的胡爱银对现状感到欣慰,“既然大家对我都这么信任,他们也给我一定的费用,我一定要把照顾老人的活做好。”

  “刚开始,我们都反对妈妈做这个又苦又累的事,后来,实在劝不通,爸爸就主动去帮忙了。看着两老忙不过来,我和妻子最后也就决定当她的助手。”正在为老人们准备晚餐的儿子胡双龙说。为了父母苦苦支撑着的这个“托老所”,39岁的胡双龙放弃了每月3000多元收入的工作,每天和老人们一起吃着烧成糊状的饭菜。

  办“托老所”5年来,在上海经商的女儿是最坚决的“反对派”。当听说正月十一母亲就接收了5位老人后,她立即赶回探个究竟。看了以后,她感动了:“我妈妈真伟大,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她。”

  “每次送报纸,都是一次震动。”该村报纸发行员胡福婷说,“看到胡爱银为老人擦身端屎,我真的很佩服她。这样的人实在太难得了。”

  记者感言:在许多人的眼里,也许这个“托老所”的场地过于陈旧,也谈不上有什么好的设施,可能一点也不“正规”。

  但是,“比儿女还好”就是强烈吸引老人入住的理由,也是令人感动、令人敬重的根本所在。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光靠政府来操持敬老院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如何引导社会力量,让充满爱心的人来做这份爱心工作,并使之称为一种爱心产业,值得我们思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永康有个“农家托老所” 2007-8-17 6876ED71ABF32BD34825733900520E9B[A5-叶宁等3人≈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