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 59岁的陈其昌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服。因为,这将是他38年教育工作生涯的最后一次家访。
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陈其昌嘴里轻轻地哼唱起来:“队伍排整齐,路靠右边走……”这首琅琅上口的 “路队要领”是他特意为山里孩子编的。每天放学之时,稚嫩的童声伴着整齐的步伐在山间回响,清脆悦耳。陈其昌说,这几天,自己梦里经常响起这熟悉的旋律。
10分钟后,记者远远望见一幢二层小楼阳台上一位小女孩欢快地舞动小手:“陈老师!”“陈欣,在家做什么呢?”陈老师拉着跑下来迎接的小女孩子的手,笑着问。
“陈老师,镇上的小学也有高跷吗?”陈欣知道新学期将去新学校报到,但陈老师曾带给他们的快乐却是那么简单,在记忆里又是那么明亮。
虽然原先的学校只有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操场”,但陈其昌却能“神通广大”地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一次,他在电视上看体操比赛时,决定自己给学生做两只单杠。他从山上砍来树枝,磨光后,两边竖两根,中间搭一根竹竿,一架木制单杠完工了。如法炮制,又做了木单双杠。一下课,两架单杠前就围满了学生。此后,学校的操场上还多了出自陈老师之手的吊环和平衡木、高跷。山里的孩子玩得乐不可支,连呼“过瘾”。
“陈老师,以后学校的五星红旗还会天天升起吗?”听到提问,陈其昌微微一怔。每天清晨,陈老师和学生们把五星红旗高高升起,一升就是38年。从1969年2月起,陈其昌担任了海盐谈仙岭教学点的一名代课老师,凭着自己对孩子的满腔热爱,一个人支撑着这所“山间小学”。“为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教育,决定撤并这个教学点。”县教育局负责人解释说。在陈老师半生的岁月里,已将300多名山里娃送出山区,很多都已事业有成。而陈其昌却一直默默守着这一份孤独,守着一份希望。
家访结束后,记者与陈其昌一起走进绿色掩映中的谈仙岭教学点,与学校作最后的告别:教室内的时钟定格在6时26分17秒;第85期黑板报上稚嫩的字体依然清晰;墙角内自制的扫把、高跷也摆放有序……陈其昌说,这个教室里学生最多时20多名,最少时才7名。38年来,学校三次搬迁,但从未耽误过一次学生学业。
家访中,家长们扳起指头历数陈其昌对孩子的深沉的爱:买布做窗帘挂在教室里;自掏腰包添置了录音机和电扇;请石匠修好被冲掉的台阶,砌上牢固的石阶;原先学校取水要跑很远的山路,他用凿子在教室后面的山岩上,一敲一凿,起早摸黑,硬是凿出了一口水井……
(本报嘉兴8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