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致力于以自主创新来创品牌的吉利集团,去年实现大跨越,与英国老牌汽车企业锰铜公司强强联合,其背后藏着怎样的动因?记者赶赴英国采访前,专门采访了吉利集团总裁李书福。
如果我们能把相对分散的优势集成起来,形成集成优势,将有别人无法超越的竞争力
记者:面对世界汽车产业的调整提升,“吉利”如何抓住机遇,在合作中获取最需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资源?
李书福: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汽车跨国企业都在全球配置资源,有的在中国投资办厂,利用中国的资源,占领国内外市场。
中国的汽车工业却是“世纪婴儿”,刚刚开始成长,但必将在世界汽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现在,中国的汽车零部件、汽车塑料模具、冲压模具都已经在给世界汽车巨头配套。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相对分散的优势集成起来,形成集成优势,将有别人无法超越的竞争力。
我们正在探索一条自己的技术型路线,通过不同方式,把世界范围内汽车领域最专业的公司——差不多有100多个不同方向的公司联合起来,对已有汽车技术和未来前沿技术进行研究。
资本运作的成功是以互利共赢为前提的
记者:“吉利”如何在与“锰铜”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李书福:主要是通过资本运作。对方有80多年的造车历史,曾经为劳斯莱斯打造过车身,有技术,有管理经验,有销售网络,有人才优势,这些正是我们需要的。
资本运作的成功是以互利共赢为前提的。股东最关心的是股票能否上涨,销售量和利润是否增加。我们在谈判时就告诉他们:英国工厂的产能可以继续保有,产品继续销售到英国市场,原来的管理班子都不动;而且锰铜公司不花一分钱,只要向“吉利”定向增发新股,就能获得上海合资公司48%的股份,合资公司产品在亚洲市场销售。算一算这笔账,就谈通了。从正式谈判到签约只花了五六个月时间。
我们也坚持了一些硬指标,为“吉利”赢得了“砝码”。比如,今后可以利用英国考文垂的平台,在“锰铜”设立的研发机构能为“吉利”自主品牌的汽车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共享对方在英国的销售平台等。
“吉利”目前正在进行战略转型,从价格优势转向技术领先,持续推动品牌、品质的提升
记者:一直立足国内市场,高举自主创新大旗的“吉利”,为什么这次选择了“走出去”?
李书福:“吉利”目前正在进行战略转型,从价格优势转向技术领先,持续推动品牌、品质提升。我们有句话叫做“总体跟随,重点突破,局部超越,合纵联横,招贤纳士,后来居上”。然而这一战略转型是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它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先把最简单的产品和市场做好,目标是融入整个世界市场。
锰铜公司出产的伦敦出租车已经是英国的象征,它的安全、人性化的设计是世界公认的。我们与“锰铜”合作,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知名度。今后上海研究院还将和英国的研发中心通过数据库共享,共同研发下一代的产品。除了在上海合资公司制造伦敦出租车,我们还将利用它的技术,开发“小劳斯莱斯”,现在正在进行设计。我们希望让老百姓花同样的钱,能买到更舒适、安全的好车。吉利的技术、品牌都能通过这次合作得到提升。
国际市场非常大,表面风平浪静、背后波涛汹涌,盲目走出去,风险会很大
记者:“吉利”与“锰铜”的合作在哪些方面值得其他“走出去”的企业借鉴?
李书福:我们这次走出去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在目前来看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效益,现在英国锰铜公司的股票已经从当初签订协议时的每股2.5英镑上涨到8英镑多,这一笔投资,仅从资本市场上就已经获得了丰厚回报。双方产品投放的市场划分非常明确,也就控制了风险。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际市场非常大,表面风平浪静,背后波涛汹涌,盲目走出去,风险会很大。我们在海外建工厂,寻找合作伙伴有3个基本条件:在地方事务处理方面有能力;在汽车行业有基础,热爱这个产业;有资本实力。当然,首先我们自己要有足够的实力,并对市场进入有一个战略安排,量力而行。
浙江日报网络互动版“报网零距离”(bw.zjol.com.cn)已开辟专题《跨国追踪浙企“走出去”》,刊发记者此次海外采访的更多见闻,欢迎大家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