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古樟树下,真情助脱贫
· 萧山一反扒队员昨浴血擒凶
· 杭州公布限养禁养宠物狗名录
· 杭州指路牌
变身“生活百科书”
· 救人者索要
5000元“辛苦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民情直通车”昨驶进缙云县,与县委、县政府一道,邀请扶贫帮困结对干部、致富带头人及爱心企业与贫困户互动,共谋脱贫致富新路。本报“洪记者”连线前方记者,发回现场报道——
古樟树下,真情助脱贫
本报记者 施晓义 施龙有 缙云县委报道组 卢庆红
  帮助低收入农户尽快脱贫致富,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本报关注的民生焦点之一。

  今天上午,本报“民情直通车”驶进缙云县,与县委、县政府一起,邀请扶贫结对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爱心企业与部分贫困农户,在东渡镇雅宅村举办“扶真贫,真扶贫,帮助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主题活动,共谋新形势下的脱贫致富之路。

  早上8时不到,活动还没开始,雅宅村村口几棵古樟遮蔽下的一块空地上,已经聚了两三百名村民。一支农妇腰鼓队特意赶来助兴,62岁的队员陈思娇将腰鼓敲得“咚咚”响。她说:“这么多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与我们贫困户面对面,商议脱贫致富的办法,真的让村民们很感动。”

  “没有大家的帮助,真不知该怎么过下去”

  12家企业带着特意为贫困村民预留的工作岗位赶来了。活动中,18名村民当场找到了中意的岗位,并与企业签定了用工意向书。刚刚签了约的岭脚村村民陈海明满脸感激地说:“我们贫困户这么容易就得到了就业岗位,跟干部们的帮助分不开。为了帮我们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们不知道跑了多少趟。”

  今年初,我省欠发达地区之一的缙云县决定打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通过调查摸底,县里发现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低收入农户有5801户、12074人。这些低收入农户,有的一直找不到理想的致富门路,有的缺乏致富技能,更多的是因为天灾或疾病导致家庭贫困。

  如何在新形势下让贫困人群尽快富裕起来,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该县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实施“一户一策一干部”的新办法,即为每个低收入农户配备一名结对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农户制定脱贫致富的方案。县委书记毛子荣说,这样做可能有点“笨”,工作量又大,但有利于摸清楚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东渡镇率先拿出了具体实施方案——联心帮困“四百工程”:发动100家企业、100户致富带头人、100名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与100名贫困户结对。目前,首批100户贫困户的联心帮困干部、企业、致富带头人已经全部落实,许多村民已开始感受到帮扶带来的新变化。

  本报“民情直通车”还来到贫困户赵岳英和吕文坚的家,参加今天活动的浙江扬帆控股集团董事长樊培仁当场向两个家庭分别送上慰问金,勉励他们树立信心,尽早脱贫。

  赵岳英的爱人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断了腿,她自己患上了子宫肌瘤,偏偏女儿又得了重症肌无力的病,一家人为看病将积蓄花个精光,还欠了好几万元债。在最困难的时候,浙江寿尔福化学有限公司、东渡镇党委书记李瑞华以及村致富带头人邱敏雄与她结上了“三帮一”扶贫对子,帮她爱人找到一份做门卫的工作,帮她找了在餐馆打零工的活儿。不适合重体力劳动的女儿,也有了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到县城一家网络公司做打字员,月收入800多元。

  赵岳英泪流满面地说:“没有大家对我们的真情帮助,我们真不知该怎么活下去。”

  “我家来年肯定会有个好收成”

  有意思的是,今天赶到活动现场的村民,有些并不是冲着工作岗位来的,而是专程来“现身说法”,与乡亲们交流脱贫感受的。

  熟悉长坑村贫困户王子文的村民发现,今天他的脸上有了多年不见的笑容,而王子文则现场将自己的脱贫计划“和盘托出”。这名39岁的农村汉子因为几年前的一次事故,失去了一只手臂,一家人主要靠妻子在外打零工维持生计。虽然家中有10余亩茶园,但因聘请劳力开支大、无加工设备,导致茶园收入不多。

  得知这一情况后,王子文的结对企业、浙江长虹电光源有限公司主动提出,帮助他发展茶叶深加工,并无偿资助他购买一台炒茶机。王子文算了一笔账,卖炒过的茶叶一斤收益可超过100元,茶园收益打个翻身仗应该不会很难。

  露出笑容的还有南湖村贫困户陈金奎。成为“四百工程”帮扶对象后,他爱人陈玉琴在浙江宏伟缸套有限公司得到一份月薪800多元的工作,刚考上大学的女儿的学费也得到爱心企业的资助。更让人高兴的是,在村致富带头人杨建玲的积极“策划”下,陈金奎准备在下半年尝试养鸽。这两天,杨建玲带着他天天往县城一家鸽场跑,教他养鸽技术。他充满信心地说:“我家来年肯定会有个好收成!”

  这些贫困户的笑容,激发了更多人脱贫致富的信心。今天一早就赶到活动现场的东溪村村民施勇根说,因为给爱人治病,家里至今欠着8万多元的债。看着堆积如山的债务,他曾一度灰心丧气。“但是,听了这些跟我一样穷的乡亲的发言,我脱贫致富的信心也上来了。再说,有这么多人来帮我们,还有啥理由没信心脱贫?”

  “我们也想当个来料加工经纪人”

  活动中,机关干部跟村民拉起了家常。长坑村村民贾子根向干部“诉苦”:虽然自己肯干,也有信心,可文化水平不高,外面信息不灵,腰包总是鼓不起来,该怎么办?

  机关干部说,只要干群一致有决心,脱贫致富就一定有希望。县里已决定进一步加大扶贫的力度,在坚持为贫困户“输血”的同时,将强化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比如,继续开办更多种类的技能培训班,帮助村民提高增收技能,积极探索市场化脱贫新办法。

  在活动现场,摆摊展示手工艺加工品的兆岸村村民吕丽琴告诉记者,在结对干部的帮助下,她已摇身一变,成了义乌手工艺品加工业务在缙云的经纪人,两个多月下来,收入明显增加。以前,她家老小收入来源全靠一亩地。今年6月,结对干部李瑞华带她去义乌小商品城“开开眼界”,并帮助她谈妥了一批手工艺品来料加工生意。此后,她便自己独立做起了经纪人,规模越做越大。目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收入近100元,帮她干活的村民每天也可挣到10多元加工费。

  记者正忙着采访时,村民王金燕、王金苹俩姐妹找了过来,表达了她们的愿望:“我们也想做个来料加工经纪人,有路子吗?”东渡镇副镇长周子会当场为其牵线,找到了吕丽琴。吕丽琴拉着23岁王金苹的手,表示一定带好这个小妹妹。“这个月先来我们家熟悉熟悉这个新行当,下个月咱们一起到义乌进货。”

  村民们脱贫致富的路子是越来越宽了,可摆在面前的任务仍很艰巨。缙云县三分之二的贫困村民只有小学以下文化水平,有些还是文盲、半文盲。超过一半的村民因病致贫,他们不仅需要钱维持生活,还需要更多的钱治病,他们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很艰巨。县委书记毛子荣说,没有贫困户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全面小康。扶贫攻坚是一场硬仗。然而,只要干部对村民有感情、有责任、有信心,干群一致,脱贫致富就一定不会遥远。

  记者了解到,目前“一户一策一干部”的新机制已在该县全面推开,该县的目标是,到明年底全部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或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本报缙云8月12日电)

  本栏摄影 记者 黄曙林 施龙有

  缙云县委报道组 尚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8 古樟树下,真情助脱贫 本报记者 施晓义 施龙有 缙云县委报道组 卢庆红 2007-8-13 48256F32002924A648257335003F0C32[A1-施晓义≈A2-施龙有≈A5-卢庆红≈B1-施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