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新闻周刊·民间
3  4  
PDF 版
· 陪患癌女孩同拍婚纱照
· 她为何三伏天大织毛衣
· 陌生人因暴雨结缘成兄妹
· 年轻人捐角膜尽孝道
· 洪水之中
一条狗妈感动重庆
· 妈妈不醒我不婚?
· 海上“隐者”灯塔工
· 老太情陷网恋千里寻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她为何三伏天大织毛衣
宁波“老织女”创办“温暖”编织队
■本报记者 苏晓春 江东区报道组 陈伟奋
  连日高温,让人热得喘不过气来,在户外稍微动一动就会满头大汗。但在宁波市江东区东海社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70多岁的韩翠菊阿姨神情若定,双手不停地织着毛衣,脖子上还披着一块干毛巾,随时擦拭掌心的汗水。每天上午,她总是早早地搬出一个装有各式各样毛线球的箩筐,坐在树阴下,手上几支竹针带着五彩的毛线飞快地舞动着,开始一天的编织生活。

  天气这么热,何不天凉再织?“来不及啊,那些困难家庭的孩子等着穿呢!我得赶时间!一星期织一件,一年也只能织50多件,不够呀!”韩阿姨拿起干毛巾擦了擦手心的汗,也顺便擦去了粘在脸上的些许毛绒,笑着说,“天热没什么,就是手汗多。不过大热天织的毛衣都会洗一遍,才能送出手。”

  三年下来,她已经织了130多件毛衣,自己花钱买的毛线也有六七十公斤。过去一个星期织一件,如今四五天就能织一件。而这么多手织的毛衣,她全部免费送给困难家庭的孩子。

  2005年春节,她在电视上看到欠发达地区的困难儿童穿着破了好几个洞的衣服,在寒风中上课、出操,不禁流下了眼泪,由此萌生了用双手为孩子送去温暖的意愿。

  “多织一件,就多一个困难孩子有新衣穿。”从那以后,除了吃饭、睡觉,毛线针和毛线就成了她最好的伙伴,一年到头忙不完,夏季也不闲着。虽然夏天一团团毛线摸在手上又戳又热,湿滑的手常常捏不住毛线针,可韩阿姨从不放弃。毛衣织得多了,手指关节常常会僵硬,有时吃饭连筷子都握不住,韩阿姨空捏几下拳头,让手指活络一下就又织起来;小板凳坐得久了,腰酸背痛,就让老伴给捶几下;在毛衣上绣花,眼睛盯得发花,她就取下老花镜,揉揉眼睛、望望远处接着织。

  对于韩阿姨的决定,老伴章大伯非常支持,不但把大部分家务活都揽了过去,还自称为“织郎”:针线活插不上,就帮助绕毛线球、洗织好的毛衣;毛线快用完了,就马上赶去采购;有时韩阿姨要去市场里挑毛衣用的纽扣、花样,“织郎”就推上自行车陪同。

  爱心化作绕指柔。韩阿姨不光想到御寒,而且想着让困难孩子更舒服、漂亮。从毛衣款式到胸前的图案,都仔细考虑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孩子的爱好与习惯。社区干部罗慧一边帮韩阿姨把织好的毛衣翻出来给我们看,一边告诉我们:大一点的男孩爱玩耍,韩阿姨就把衣领织成拉链式的,玩热了把拉链拉下来很方便;给年纪小一点孩子穿的就织圆低领,因为穿高领吃东西容易弄脏,拉链式的又怕他们拉下来忘了拉回去,容易感冒;而她织给女孩子的毛衣更是好看,有开衫也有毛衣裙,有的缀满了花朵和蝴蝶,有的绣上可爱的卡通人物。“她织的毛衣啊,简直比商场里买来的还要好看!”许多见过韩阿姨手艺的邻居都不停地“啧啧”称赞。

  韩阿姨至今还记得为困难儿童第一次送毛衣时的场景。那是在一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江东区爱心小学。一个叫小勉的7岁小姑娘从小没有妈妈,爸爸远在温州打工,她跟着在宁波打工的姨妈过日子。韩阿姨送上一件黄色新毛衣,小姑娘高兴地捧着毛衣,围着她蹦了好几圈。因为此前她只有一件毛衣,还是一年前爸爸来看她时买的。小勉高兴地喊着:“我有新毛衣了!不用等爸爸回来买了!”

  说到这里,韩阿姨的眼睛湿润了。然而她明白,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她一年织下来,最多也就50来件毛衣,可是需要毛衣的孩子远远要比想象中多。值得高兴的是,韩阿姨的行动正感动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张阿姨”、“王阿姨”、“赵阿姨”纷纷加入,组成了一支特殊的“爱心编织组”,织毛衣、毛裤、围巾……为更多困难儿童献上爱心。眼下,韩阿姨他们正准备把一批“温暖牌”毛衣送到丽水山区,为那里的困难儿童奉献一点绵薄之力。

  “毛衣穿在孩子身上,暖在我们心里。”大热天里,听韩阿姨说这番话,却让人无比凉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民间 00015 她为何三伏天大织毛衣 ■本报记者 苏晓春 江东区报道组 陈伟奋 2007-8-9 48256F32002924A64825732A000EA79B[A1-苏晓春≈A5-陈伟奋≈B1-沈宇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