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国内要闻
3  4  
PDF 版
· 新增养老金
8月底前务必发放到手
· 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 近800名劳模进京并赴北戴河休养
· 要闻简报
· 做好主要食品的
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 新型桥墩
防撞装置问世
· 长城站将“扩面”至1980平方米
· 抢险领导小组决定加大救援力度
· 孩子出生28天
即可参加医保
· 珠峰高度本应是2万米
·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
· 农民工子女摇号
读公办学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从解决民生问题看促进社会和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传递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今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讲话时指出,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人们看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体制,集中解决各类民生问题,让全体人民更多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党和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三难”呼声到“惠民”之举

  今年初,新华网一项调查显示,“解决看病难”居于百姓关注度首位。与此同时,“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难”和“解决上学难”也位居百姓关注度前列。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将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称为“新的民生三大难”。

  这“三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既反映了百姓生活的难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难点。然而,难度越大,攻坚的力度越大。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领域明显倾斜。

  近年来,全国财政仅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就在20%以上。同时,国家努力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弥合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在一些地方积极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加快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着力构建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长效机制。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4亿多农民,而全国患者人均住院费首次呈现负增长。

  为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得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为稳定房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其核心是优化住房结构,大力发展中小户型的普通住房和经济适用房。8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住房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十六大以来,人们突出感受到,党和政府工作的一大亮点是,将与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2004年初,教育乱收费、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公路收费三乱、城镇居民拆迁、征用农民土地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首次写进了中央纪委全体会议的公报,充分显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

  统筹城乡支农惠农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快速发展之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第一次“战略提升”,那么,十六大以来,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主要内容的体制转变,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次“战略提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各国工业化初期都是农业给工业、城市的发展提供积累,但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带有普遍性的两个趋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说,“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标志着党的“三农”政策出现重大调整。纵观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的4个一号文件,从促进农民增收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发展现代农业,都直指“三农”问题的薄弱环节,逐步形成了惠农政策新框架。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扩大就业促进和谐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战略决策是,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社会地位,为民营经济支持就业扫清了所有制方面的障碍。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服务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为扩大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

  5年来,劳动力流动和居住管理政策日渐宽松。在越来越多的人眼里,户口已不再是职业选择、享受公共服务、旅行、购物购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障碍,就业市场的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

  从2003年开始,就业率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促进就业、再就业,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被列为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目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

  然而,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问题。要改变就业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局面,任重而道远。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确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对就业的宏观调控。

  “扩面提质”破解社保难题

  社保制度被称为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大胆探索。最突出的成就是,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农村社保体系已经“破茧”,无数农民破天荒头一回拿到了养老金,报销了医药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新亮点。

  近年来,上海等地出现的社保大案,也凸显出社保监管方面的漏洞,这些问题已引起主管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关专家认为,社保基金数额巨大,一方面要确保专款专用,安全使用;另一方面也要促其保值增值,使社保基金真正发挥社会“稳压器”的作用。

  顺应民意调节分配不公

  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2005年,城乡收入差距已达3.22∶1。贫富差距直接影响着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敏锐地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并且第一次明确了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小康社会的分配格局勾画出了基本轮廓和框架。

  此后,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限制垄断行业薪酬的举措得到广大百姓拥护。

  今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进一步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对调节收入分配提出了更加全面、明确的基本方针和具体思路。

  人们注意到,“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相信未来5年,党和国家将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化解分配不公。到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个目标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新华社记者 宋振远

  李柯勇 王茜

  (据新华社北京8月6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国内要闻 00003 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2007-8-7 48256F32002924A64825732F00472B75[A0-新华社记者≈B1-郭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