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葡萄称两斤,那种葡萄也称两斤……”前段时间,湖州水果批发市场来了一个奇怪的顾客,不问价格,每种葡萄都要买上一些。摊主们奇怪:一个大男人,嘴巴怎么这么馋?
这个顾客名叫杨献中,是湖州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拎着大包小包的葡萄回到办公室,他开始一一品尝,边吃边在网上对照葡萄的图片:“这个叫‘美人指’,那个叫‘巨玫瑰’……”
“我以前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现在到了新岗位,心里急啊!”面对记者的疑问,杨献中笑答。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他长期从事粮油作物栽培、种子技术推广工作,是湖州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的高级农艺师。今年3月,受组织委派,他一下子从农业专家“变”成了总经理。
但是,走进现代化的农业园,杨献中却发现大棚里种的还是黄瓜、番茄这些“大路货”:“这不是跟农民抢市场吗?能生产飞机的流水线,结果只生产拖拉机,这是浪费!”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怎么调?杨献中认为,既要生产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又不能太“曲高和寡”,必须找到生产和市场的结合点。按照这个思路,杨献中的目光落到了葡萄上。
“市场上普通葡萄一两元一斤,而像无核白等高档品种能卖到十几元钱一斤。这个价差,就是农业园的生存空间。”杨献中说,“培育高档大棚葡萄,普通农户往往缺少资金和实力,而这正是农业园先进硬件和技术优势的用武之地。”
除了吃葡萄,杨献中还利用以前的老关系,向浙江大学园艺系和上海农科院的水果专家请教,结果让他更加自信——大棚葡萄可以减少鸟和病虫损害,延长采收季节,目前在省内种植面积并不多,市场前景广阔。
这段时间,杨献中吃了10多个品种的葡萄,查阅了不少资料,“吃得胃都倒了,翻得手都酸了”,但他还想多听听、多看看。过几天,他要到嘉善和德清的葡萄研究所去取经。在他的设想中,农业园要引进几十个各具特色的葡萄品种,形成一条环太湖农业观光旅游带。
这边调品种,那边找市场。7月21日,他听说上海南汇有家果蔬经销公司生意做得挺大,就趁着双休日跑上门去。那家公司主营高档瓜果,西瓜、水蜜桃经过包装,打上品牌,价格就上去了。经过洽谈,对方答应,过段时间来农业园考察。如果合作顺利,农业园将成为对方的生产基地之一,为对方“贴牌”生产。
“我们搞育种的时候,想的就是怎么把新品种尽快推广出去,让农民口袋里能装进更多的钱;现在,搞农业园也是为了向科技要效益,让农业走上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杨献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