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五个农民工志愿者的故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五个农民工志愿者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洪标 陈醉 通讯员 慕容梦漪
  6月29日,一支由207名一线农民工组成的特殊志愿者队伍在宁波成立。这支由宁波市总工会组建的安康农民工志愿者队伍,目的是“让农民工自己管理自己、保护自己”。农民工志愿者会帮他们的同胞增加安康吗?7月12日,我们来到这群农民工志愿者队伍中——

  李祥保:

  当初只想拿补贴

  7月12日晚上7时多,在一家叫柳逸花苑的工地生活区我们碰到了22岁的安徽人李祥保,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一个安康志愿者。

  刚开始,李祥保对做安康志愿者并不感兴趣,他说当时的想法是“我出来打工,能挣点钱就好了,哪还有空余时间去做志愿者?再说了,农民工还要什么志愿者?要志愿者有用吗?”

  后来,班组长特地来找他参加,说他做了六七年泥工了,手艺活做得不错。安康志愿者本来就要从农民工中找像他这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能人,这样在参与企业劳动卫生安全工作,查找身边的事故隐患,制止违规和危险操作时就会起更好的作用。记得班组长说,他们的劳动水平不错,但光保护自己还不够,也要能保护身边的人,影响身边的人。

  李祥保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爽快答应了。他当初心里的算盘是,自己手艺好,但资历不够,工资一直上不去,要是参加了这个队伍,今后到别的地方找工作会好找些,工资也可能会高些。何况是班组长找自己的,大家都是老乡,总不会让自己白忙乎。后来李祥保真正体会到了做志愿者的乐趣。

  刚开始,大部分农民工也都像李祥保一样,加入志愿者队伍也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因为大家对通过农民工志愿者去管理保护农民工群体能起什么作用,抱着怀疑的态度。大家都是一样的啊,谁管谁呢?

  

  [采访小记]:想出这个点子的,是宁波市总工会法律保障部部长劳建兰,在工会为职工做了30年法律工作。去年她对6000多名农民工作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工始终有种自我感觉,就是觉得社会上始终有一种歧视的眼光在看他们,得不到一定的尊重和应有的理解。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就以老乡抱团的方式,采取对抗和暴力的过激行为,除此之外,就再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去解决?采用这种志愿者形式,就是要让农民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影响自己。不容易出现心理排斥。

  陈公理:

  工友责怪让他坚定信心

  45岁的陈公理是临海人,听说工地上在搞什么志愿者,他就直接地当场问在动员的项目经理连柏仁:“我想报名参加,但是今后耽误工作怎么办?扣不扣工资,有没有补贴?”项目经理很爽快地告诉他,不扣工资,还按每天的工资发补贴。这让陈公理很开心,很大方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其实,做志愿者也不是很轻松。”到市总工会参加完志愿者成立仪式后,陈公理就有了这种感觉。

  按规定,单位的项目经理给他们每人按当天的工资标准发了70元补贴,陈公理觉得这补贴也不是白拿的。因为做这个志愿者要做很多事,特别是安全方面。陈公理自己在外干泥工20多年,从来没出过什么事故,参加了安康志愿者反而还要学习,他觉得有点滑稽。除了要上课外,规定干活中还有帮别人的责任。工友干活的时候,哪里做得不对,要给他们提出来,有危险的时候还要去阻止。他觉得每个人学的手艺肯定不一样,都有自己的套路,怎么可以一定要按自己的一套做,还要去阻止。他认为这样不合适,也会惹工友不高兴,没必要。于是他想来想去,就去找班组长说要退出。

  也就在那天,他的工友许建军到三楼刷墙灰,看也没看那条用两条木档钉起来的架子就往上爬上去,就听咔嚓一声散架了,人摔下来的时候,木档上的铁钉扎到手上,流得满手是血。他马上去扶工友,说他怎么上去之前不用手摇摇,晃不晃,铁钉是不是松动了。工友看着他,责怪说:“这些话,在我还没爬上去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早说,也不制止我?”

  把工友送到医院后,工友的责怪总是让他忘不了。他意识到做志愿者的意义和价值了,退出的话再也没有说出口。

  

  [采访小记]:陈公理所在的项目部有着200多人,22个报名参加了这支志愿者队伍。他们是同一个群体,有着同样的平等身份,工友之间相互熟悉,也了解彼此的想法,有着天然的感情维系。志愿者这份工作在他们那里,更像是朋友间的一种互助。

  通过自己去影响身边的人,让207位志愿者去影响宁波市285万农民工。这是当初组建这支队伍时的初衷,也是让农民工自己管自己的目标。

  尹延方:男人家让女工剪了长发

  来宁波6年的贵州小青年尹延方,现在一家公司注塑车间做缩模。这次他报名做了志愿者,第一件事,就是动员姐妹们把自己的长发剪了。因为他发现姐妹们在平时干活的时候,留着长头发可能会被卷进机器。于是趁一次工间休息时,他和大家围坐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并动员姐妹们最好把长发剪掉、留短发。

  一开始,尹延方提这个想法的时候,很担心姐妹们不理解自己,毕竟一头长发留起来好不容易,这些喜欢漂亮的女工,平时也十分爱惜自己的长发。他怕挨骂,便事先找来去年的一份报纸,给大家看发生类似的悲剧。看了吓人的故事,女工们都不说话了。尹延方看有些人很舍不得,就婉转地说,即使留长发,也要把头发扎起来,而且,也凉快,不易中暑。

  下班后,尹延方又一个个单独做工作。安徽阜阳来的陈侠第一个“执行”了尹延方的建议,第二天彻底地变成了短发。她说,本来很珍惜自己的头发,但是,看到尹延方为了别人的安全一个个去动员,觉得很感动。这本来是她们自己的事情,别人却这么关心,就没理由不对自己负责了。

  现在陈侠和姐妹们在一起的时候,还会讨论这个事情,因为她们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个大男人这么细心,连女人的头发也“管”到了,几个舍不得剪的姐妹,也把长发盘了起来,扎得紧紧的。

  

  [采访小记]:让农民工管自己,这种可行性有多大?

  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施国利的回答是:“对同一件事的管理,企业领导不一定处理得好,而让农民工志愿者来处理,效果却很好。”

  他告诉记者这样一些怪事:一些哪怕很危险的事,不少农民工就是按照自己的工作习惯违规操作。一些注塑车间的女工一边用电焊铁烫塑料,一边放进水里测试温度,这样快是快了,但是很容易漏电触电。你说说她,她表面上接受,你一转身,她仍然进行这样危险的操作。但是自从中间一个姐妹加入志愿者后,这种现象就再也看不见了,她的话比扣工资罚款都灵。就连两个员工因为发生口角打架,公司领导去解决,他们根本不愿意多说一句。而志愿者一介入,跟他们一沟通,很快就解决了他们的矛盾,两个人的关系好到了像亲兄弟,争着让一台风扇。

  廖小勇:敢向公司提意见了

  在不到一个月里,陕西的廖小勇对志愿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他说:“这个身份,对我来说是一种自信助推器,以前自己的想法不敢跟公司提,别人的想法由于事不关己,也被高高挂起。现在不这样想了,觉得这是一种职责,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的一种表现。”

  在群体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拿着企业工资的很多人都会选择沉默,甚至连请假等最正当不过的事,也不敢找领导。廖小勇成为志愿者之前,也是“前面怕企业不答应,后面怕自己会惹麻烦”。但当了志愿者后,他第一件事就是跟公司反映,要求出钱帮他们安装50个排风扇,改善工作环境。结果公司很快就给大家安装上了。

  廖小勇的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来自组织归属感和自豪感,并通过志愿者的培训和学习后的一种自身提高,知道了碰到问题应该找谁去解决,怎么解决。

  廖小勇认定这就是志愿者的作用,现在持他这样观点的志愿者还不少。

  

  [采访小记]: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华升建设集团公司的工会主席胡清力找到了答案。他说,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工会与会员之间,好像总是存在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从上而下的关系,导致了隔阂和排斥。很多时候,企业的决定并未被农民工内心真正接受。农民工志愿者参与到沟通、协调之中,就从原来的管他们变为他们自己要管,看问题的角度也从自身群体的角度,转向企业和社会的多元角度,对一些争执的解决方法,双方也乐于接受。

  余让君:

  怕闲事管不到位

  四川的余让君是宁波一家公司的操作工,他知道安康志愿者应该做什么,但并不很好做。有一次,工友唐昆昆在车间操作折弯机,地上滴满了油。万一人走过滑倒,倒在机器上,后果不堪设想。他就上前跟唐昆昆说出自己的担心,结果唐昆昆说:“我这里正经事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干那些婆婆妈妈的事,你这么空啊,那帮我擦?”

  余让君没说话,走过去蹲在地上把地上的油擦得干干净净。干完后,还笑着对唐昆昆说:“这样就不会有人从这里走过而滑倒了”。看余让君又动嘴又动手的这么认真,唐昆昆才觉得是自己不够意思,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这次以后,余让君说什么,唐昆昆都很乐意接受。

  余让君说,刚开始做安康志愿者的时候,心里就担心这个。好不容易鼓足勇气提了意见,别人不接受,还认为自己多管闲事。不过,碰一鼻子灰,有过一两次后也就没什么了。只要是真为工友好,工友一定是能感受得到的。

  他最担心的,倒是怕自己管闲事管不到位,那可脸丢大了,而且还影响工友干活。于是,他比别人更加用心去学一些安全知识,还利用班间十几分钟的休息时间,主动跑去跟工友们聊天,以便互相熟悉,得到工友的信任,这样自己提出的建议,才能更好地被工友接受。这是他这半个多月来的心得。

  

  [采访小记]:过去,胡清力这个工会主席,整天到十几个工地上去补装玻璃窗。因为平均每天每个工地就有三四块玻璃被农民工敲碎,原因让人纳闷和哭笑不得:房门钥匙找不到,就“砰”一拳,把窗玻璃敲碎,用手伸到里面去把门拧开。其实,工友那里就有钥匙,班组长那里也有一把公用钥匙,项目部也还有一把备用钥匙。不但如此,到工地食堂吃饭,不是挤队伍就是抢位置,常常因此争吵打架,所以,连食堂都得保安站着,随时准备拉架。

  但一个月前的一件事,让他改变了对农民工的看法。在6月29日志愿者成立那天,多发出一份70元的志愿者补贴。他当时一查就知道是谁了,但他没声张。第二天一早他接到电话,来电人说自己回去和其他人一对,多领了一份补贴,要送回来。

  与前两年为了配一把钥匙连2元钱都舍不得花,宁愿敲碎窗玻璃的行为对比,这件事让胡清力无法不受触动,这批志愿者让人们真正看到了当代农民工的素质和形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五个农民工志愿者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洪标 陈醉 通讯员 慕容梦漪 2007-8-2 浙江日报000132007-08-0200004;浙江日报000132007-08-0200016;浙江日报000132007-08-0200017;浙江日报000132007-08-0200018;浙江日报000132007-08-0200019;浙江日报000132007-08-02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