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专版
3  4  
PDF 版
· 功绩存青史 风范留人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功绩存青史 风范留人间
——纪念江华同志诞辰100周年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今年8月1日是江华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江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党务工作和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他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浙江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等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一、执政为民,建设浙江

  1949年5月初,江华从东北奉调入关南下,8月任中共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杭州市警备司令、政委;1951年7月任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1954年8月起任省委书记(第一书记)、省军区政委和党委第一书记。江华在浙江战斗、工作19年,连任三届省委书记(第一书记)、两届省政协主席。他将人生最宝贵的壮年奉献给了浙江。

  江华在担任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期间,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的工作方针,领导全市人民大力巩固人民政权,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在城市,开展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斗争,荡涤旧社会的积垢,整顿市场秩序,稳定物价,稳定社会,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帮助企业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在农村,开展剿匪反霸、减租征粮、土地改革和发动群众、建立基层民主政权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彻底摧毁了潜伏的反动党、团、特残余组织,胜利完成土地改革,全市经济恢复发展明显,城乡秩序趋于稳定,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江华在主持浙江省工作时期,团结省委一班人,认真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动和依靠党员群众,顺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领导全省人民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浙江。

  1956年7月,江华主持召开中共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在大会上首次提出:要从本省实际出发,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上来,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努力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会后,省委根据党的八大精神,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

  江华经常强调:革命是为了建设,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让物质丰富起来,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吃得好、穿得好。这就是我们的职责,我们要把它天天记在心上。为此,江华殚精竭虑。

  江华领导经济建设始终坚持从省情出发,把发展农业放在突出位置。他把浙江国土资源的特点概括为“七山一水二分田,还有海域一大片”,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省委一班人共同确定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山水田一起抓的方针。他在全国较早提出并努力实施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江华主持浙江工作初期,由于中央从战备角度考虑,基本不在东南沿海地区投资,因此,浙江的工业建设发展缓慢。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发表后,江华和省委一班人抓住机遇,作出了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的战略决策。此后又提出了地方工业要“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国家的工业服务和为出口服务”的方针,确定了浙江发展工业的目标就是七个字:打下基础练好兵。在江华和省委的领导下,浙江地方工业得以长足发展。

  为了把浙江建设好,江华还特别重视各级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建设。他认为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能否走群众路线,认识论是最根本的,要抓住这个根本的武器,武装干部,提高干部。为此,在他的倡导下,省委从1955年到1963年,每年举办一期领导干部学哲学读书班,时间一个多月,成员从地市领导干部扩大到县级领导干部。通过大抓干部的理论学习,使干部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关注民生。在江华的带领下,浙江的干部能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能反映实际情况,崇尚实干,不讲空话。江华为浙江培养了一大批坚持走群众路线、求真务实的干部。

  二、情系“三农”,终生不渝

  浙江曾是典型的农业省,解放后农村人口持续增长,占全省总人口的80%以上。1949年至60年代初,全省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95.4%,种植业产值又占农业总产值的近70%。由此,江华提出“要着重理解毛泽东同志一贯教育的农业的农字、农民的农字、农村的农字”。他说,“我们过去搞革命,依靠农民,依靠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今天搞建设,也要以农业、农民为主体。”因此,江华总是把“三农”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列入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在他的领导下,省委集体也非常注重“三农”问题,集中相当精力抓实、抓好这项工作。由此,浙江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前列,深受毛泽东、党中央赞许。

  江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参与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讨论制定。《纲要》中的不少内容是在总结浙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如关于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12年内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的指标,棉花(皮棉)亩产根据各地情况从17.5公斤分别增加到30公斤、40公斤和50公斤,都是以浙江已经达到的先进水平为依据的。此后,江华为全面实现《纲要》目标,统揽全局,真抓实干,取得了优异业绩。

  ——确定重点,狠抓基地建设。根据全省54%的粮地面积、约60%的粮食总产量以及70%的商品粮集中在23个县(市)的情况,江华和省委提出了全面规划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23个重点产粮县、8个棉花基地县,以及一定数量的油菜、麻、生猪、蚕桑、茶等基地县。江华多次强调,抓农业基地要坚持水利先行、肥料紧跟、改革耕作制度、绿化保土的方针。通过基地县建设,特别是重点产粮县的建设,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实现《纲要》主要指标,保证粮食、工业原料和副食品的供应以及改善人民生活都起了重要作用。

  ——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实行粮食耕作制度改革。在江华的组织指导下,1958年至1960年,全省开展了土壤普查,摸清了土地家底和适种作物等,编纂了《浙江土壤普查志》。此后,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造低产田工作,共改造低产田421万亩,平整土地230万亩。为改变浙江连作稻种植少、旱地只种一熟的现状,江华和省委决定改革粮食耕作制度。通过试点,在全省因地制宜地推广连作稻和旱地三熟制,打下了改革耕作制度的良好基础,使浙江的粮食生产走上了“多种、高产、多收”的道路。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江华还提出种子改良的具体意见:要学习广东和江苏、上海等地的经验。从1959年开始,浙江先后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种植广东、江苏的矮秆稻,全省粮食亩产量又获新突破。为促进各地平衡增产,1964年,江华要求省有关单位,认真总结绍兴东湖农场全年三熟的稳产高产经验,对指导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江华十分重视贯彻农业“八字宪法”,特别是兴修水利,改善排灌设施。全省在举办大型水利工程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兴修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到1966年,全省修建了水库、山塘12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47座;增加机电排灌动力56万马力,机电排灌面积达到1300余万亩;新建和加固江堤、海塘4600多公里,建成3孔以上水闸328座;建成水电站935处,装机75.4万千瓦;旱涝保收面积增加到近1200万亩;还广泛地疏挖拓浚河道,培修圩围等。大批水利工程的建成,显著提高了防洪排涝的能力,这不仅为粮食丰产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保障了广大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治山治水,上山下海,推进农业全面发展。江华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第一把手,要认真落实省委制定的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他经常强调“治山治水要统一起来,以治山为主,造林种草就是蓄水,寸径树可蓄斗水。”他每到一地,看到山丰林茂,山清水秀,牛羊成群,鸡犬相闻,就高兴;看到荒山秃岭,毁林开荒,牲畜稀少,就批评。1962年冬,他在温州、金华农村作了20天的调查研究后,进一步提出要在努力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把“上山下海”作为农业的主攻方向,为农业发展找到广阔前景。

  ——围绕农业办工业,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江华特别注重围绕农业办工业,建立支农工业体系。同时,十分重视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的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江华以省委名义于1957年5月4日,向毛泽东、党中央呈送了《关于从发展农业生产看社会主义建设的协作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努力解决农业和工业、商业、文化教育事业的协作问题。毛泽东予以充分肯定,作了两次批示和一次讲话。中央办公厅将此报告转发全国,《人民日报》给以全文刊载。在江华和省委的组织号召下,全省各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积极制订服务农业生产的规划,并切实付诸实施。

  在江华及省委的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浙江1966年全省粮地复种指数达159.3%,粮食亩产437公斤,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到334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超《纲要》规定指标的省份,这是浙江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浙江作为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省份之一,在只占全国约1%的土地上,不仅养活了占全国约4%的人口,而且还每年向国家上交原粮,成为对国家贡献很大的省份。

  江华直至年过八秩,还念念不忘“三农”。他把自己在浙江农村视察调查,与干部、农民座谈“三农”问题的思考,或写信向中央领导反映,或当面探讨,寻求发展之策。江华的“三农”情结终生不渝。

  三、发展工业,奠定基础

  江华在重点抓“三农”的同时,也不放松对工业的领导。江华任省委副书记不久,根据浙江实际,提出了继承中发展,立足全国大局,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的指导思想。在1954年1月省委召开的全省第七次工业会议上,江华指出,必须加强党对地方工业的领导,把发展地方工业与国家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在支援国家重点建设的同时,相应地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以满足当地人民需要,补助国家国营工业之不足。江华这一地方工业发展思路,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开创了地方工业发展新格局。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江华敏锐地抓住进一步发展地方工业的大好时机,提出大力发展地方工业,重点发展关乎国计民生的工业的思路。1956年7月1日,江华代表省委在浙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尽可能迅速地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实现,积极地、有计划地去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为了打好地方工业基础,解决浙江钢铁供应的燃眉之急,1956年2月,江华等省委领导作出了“大家紧紧裤腰带,一定建个钢铁厂”的决策。浙江钢铁厂、绍兴钢铁厂筹建期间,江华亲自研究建设规模,踏勘选址,落实所需物资,倾注了很大精力。1957年11月26日,绍兴钢铁厂一号高炉正式投产。江华豪迈地说:浙江从未有过近代钢铁工业的历史,现在,永远地结束了!这是浙江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胜利和重要贡献。

  浙江化学工业基础很薄弱,农化产品供求矛盾非常突出。经江华提议,在毛泽东、陈云的关心支持下,195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浙江建设化学联合企业(现“巨化”)的方案。在该厂筹建期间,江华予以高度重视,指派省委、省工业厅有关领导负责项目建设工作,亲自过问该厂的领导班子建设,要求有关部门调配得力干部,组成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为此,省委组织部精选抽调了十余名厅局级干部,3名总工程师、33名工程师,以加强“巨化”中高层领导班子的配备。因国民经济调整,“巨化”合成氨工程面临缓建下马之虞,江华据理力争,建设得以马不停蹄。1962年11月,“巨化”合成氨分厂建成投产。江华由衷地赞叹:我们自己能生产化肥啦!

  在发展地方工业、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的同时,江华非常重视工业建设的宏观政策问题。为了鼓励发展地方工业,江华提出了新建企业归县管、利润5年不上缴、产品由各县自己分配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为了保证地方工业健康发展,江华很关注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发展变化。针对1958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扩张较快的问题,江华即于1959年提出:1958年大发展,今年就要加强整顿、巩固、提高工作,提高质量,这是规律。

  在发展地方工业的过程中,江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紧紧围绕农业办工业。在他的倡导下,浙江兴建了一批水电、化肥、农药、钢铁、水泥、机械制造,以及棉纺、丝绸和其他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初步建立起支农工业体系。

  江华为发展地方工业呕心沥血。杭州汽轮机厂、杭州轴承厂、杭州制氧机厂、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等许多企业,都是他提议、争取和领导下建设发展起来的。从1956年到1965年,浙江建立了以冶金、化工、电力、机械为主的一批工业企业,开辟了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硅酸盐工业、无机和有机化工(包括化肥、塑料制造)、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制造、气体分离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等新的工业门类,并批量生产出许多浙江从未生产过的、为工农业和各个经济部门的技术改造所必需的新产品。地方工业的建设,优化了经济结构,为浙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求真务实,关注民生

  江华在领导浙江工作期间,重视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省委在作出重大决策或重要部署之前,江华总是先进行调查研究。

  江华重视调查研究,认为改正缺点、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调查研究,认清问题,找出办法,从现象上去找本质、找规律。每次开完省委重要会议,江华就要下基层,一去半个月,一转半个省。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农村。他在参与制定《纲要》的过程中,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为中央提供了可信的参考数据。

  在调查研究中,江华很注意下基层蹲点。1957年,他到仙居县蹲点两个月,了解农民闹退社的原因。以后,他每年都下去蹲点,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真实情况。1961年,江华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2月6日、8日,两次向亲临杭州、指导中央调查组工作的毛泽东汇报退赔、自留地、生产队规模、公共食堂、虚报浮夸、调查研究等问题。毛泽东予以肯定。随后,他又蹲点反复调查,得出大多数食堂已经阻碍生产发展,影响了党群关系的结论。从而给毛泽东写报告,建议解散农村公共食堂,分口粮到户。报告中的一些意见后被《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所采纳。

  通过调查研究,江华对省情了如指掌,因此,他敢于坚持实事求是,说真话、办实事。当中央提出大办工业的方针时,江华认为浙江条件还不具备,只能大力协助支持,不能大办。有一次,江华和省委领导如实向毛泽东汇报了个别县因缺粮饿死人的问题。毛泽东说:“你们胆子大,浙江死人很少,你们敢讲,有的省死人比你们多都不讲。死了人应该如实汇报嘛!以便查清原因,防止出现类似情况。”江华等同志回答:“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再隐瞒就错上加错了。”毛泽东感慨地说:都像你们这样实事求是,就不会饿死这么多人啰。为此,毛泽东还派人到绍兴调查粮食产量情况,证实所报属实。后来,毛泽东在全国七千人大会上批评了报喜不报忧的问题,表扬浙江比较老实。

  对于“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放卫星”等现象,江华很不以为然,尽量控制浙江不要放大“卫星”。对于人民公社化中的“一平二调”等问题,江华很是痛恨,认为这是剥夺农民的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纠正、退赔。1960年7月3日,省委转发中共金华地委上报的《上华等公社重犯“一平二调”的错误》等3个材料,要求各地以此教育干部,认真批判和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此事受到中央重视,并将文件批转全国。江华求真务实的精神品格从中可见一斑。

  江华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目的就是让农民富起来,怕农民富起来是穷光荣思想,是要不得的。所以他非常关心农民利益,爱惜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世纪60年代初,江华多次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不许公社和生产大队向生产队提取机动粮或另立项目增任务,要保证不降低社员口粮。1960年8月26日,江华向中央反映了重点商品粮地区存在的问题,建议适当削减这些地区的粮食征购任务、降低农业税,调高上交商品粮额度较大地区的粮价。1961年起,省政府决定调整粮食购销政策,全面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幅度达21.8%。同时,稳定粮食征购任务,3年不变,形成制度,延续至70年代。每年大秋以后,江华都一再要求各地不卖过头粮,保证农民有储备粮;同时抓好小秋收,增加农民收入。1965年,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后,江华依然强调:生产增加,群众生活也要搞好;农村集市,不能取消;为了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群众,要适当地改革省内的一些不合理规定。到196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7年的86.8元增加到133.5元,人均口粮由277公斤增加到308公斤。

  五、暮年壮心,不懈求索

  1983年,江华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职位上退了下来。此后,他几乎每年都要到杭州工作、学习和休息。从1994年到1999年辞世,江华再次长住杭州。浙江是江华工作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常说:“浙江是我的第二故乡。”

  暮年江华,进取不已。他将全部余热用到了学习、思考、总结方面,开始了新的不懈求索。

  江华晚年的思索,侧重于总结党的执政规律。1985年1月,他提请浙江省委尽快组织编写《浙江省的三十五年》,据此思考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经验教训。从2月到5月,江华在杭州多次召开座谈会,请浙江有关老同志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反省教训。这不仅提供了许多翔实史料,而且使与会者深受启迪。1986年,江华摘除白内障手术后,双眼重获光明。从4月到7月,江华加快工作进度,连续到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地,召开了一系列座谈会,请“文化大革命”前担任过地、市、县领导工作的一些老同志座谈,总结20世纪50、60年代浙江各方面的工作。每次座谈会,他都强调,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不夸功,不讳过。

  通过回顾总结浙江的历史,思考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成败得失,1994年7月1日,江华写下了长期思考的结论:“初搞革命难,夺取政权更难,巩固胜利难上难”,并将其题赠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江华同志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为了从理论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江华晚年作出重读经典的计划。1998年初,他读完《毛泽东选集》后,又开始重读《资本论》。他计划一年读一本,三年读完三大本巨著。1998年他读完了第一卷,边看边思考,书中写下了很多眉批,笔记中留下了很多深邃的思考。1999年他日渐病重,卧榻不起,吸着氧气,还研读不已。最终因病危只读了第二卷的大部分,计划戛然而止。江华是读着马克思主义书籍,寻求真理投身革命,又在追求真谛中走向人生终点。

  江华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永垂青史;他求真务实、关注民生的工作作风,永留人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9 功绩存青史 风范留人间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 2007-8-1 48256F32002924A64825732900175DCF[B1-俞剑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