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挤而不停”不容易
统筹城市交通功能才是关键
· 杭州“高架之困”如何破局
· “独木难支”的困境
车困在高架上,人困在车子里
· “拼宽”不现实,“分流”待时日 “拥堵之痛”恐一时难解
· 高架路越来越脆弱
需要我们每个人去细心呵护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独木难支”的困境
车困在高架上,人困在车子里

  一头在城南涌金立交,另一头远在城北大关,车龙几乎贯穿了整个杭城……

  在负责中河、上塘高架路交通管理的杭州市交警支队机动大队的监控室电子屏幕上,每天都可以看到好几回这样“蔚为壮观”的场景:高架桥几乎成了“停车场”,车速以“蠕动”来形容都不为过。

  机动大队大队长陆宝根介绍说:“最繁忙的时候是早晚高峰。早高峰是北向南即上德立交至中河立交段,从上午7时15分一直到11时。晚高峰是南向北即涌金立交至中河立交段,从下午4时半到晚上7时左右结束。”

  他告诉记者,中河高架路1999年1月建成通车时,通行状况相当不错。随着2003年底、2004年初的上德、上石两个立交相继开通,特别是复兴大桥通车后,高架流量一年比一年猛增,使得高架路大部分路段白天始终处于超饱和运行状态。以高架路朝晖路口至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这一段北向南单位流量为例,2006年单小时流量超过4000辆的平均每天不到1小时,今年平均达到了9小时以上,超过设计流量3倍多。

  记者曾多次在早晚两个高峰时段上高架路体验,记录下的平均时速都不到10公里。住在大关的市民张仁正每天从大关路上高架,到体育场路下桥,平时只要五六分钟,在高峰期要走半小时左右,最糟糕的一次竟开了1个小时。他苦笑说:“那不叫开车,应该叫‘挪车’,一个车位、一个车位地往前挪动。”

  杭州的有车族早已有了一种共识:每天早晚高峰时段,中河、上塘高架路就是一个巨大的“空中停车场”。车困在高架上,人困在车子里,所有上高架路的人都只有一个选择:耐心等待,无论你有没有耐心。

  “杭州市区机动车的快速增长,是造成高架现状的根本原因之一。”公安部、建设部“畅通工程”专家组成员,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陈茜,是当初中河高架路工程预可行性报告的项目负责人。据他介绍,中河高架路的可行性研究中,其实已经包括了钱江四桥(复兴大桥)开通后来自滨江、萧山的车流,但杭州市区机动车拥有量在短短几年内突飞猛涨,仅老城区在去年底就已达到33.69万辆,远远超过预期。

  陈茜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杭州车辆流向过于集中在老城区,快速路网还远未成形,而中河、上塘高架路作为唯一贯穿杭城南北的快速路,缺少其他道路的有力支援,以致于“独木难支”。

  对此,杭州市交警部门也表示,目前杭州市区只有这一条高架路,只要有可能,大家都喜欢走这条没有红绿灯,也没有非机动车和行人干扰的便捷通道。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自然是高架的车流量居高难下,不堪重负。

  有专家还指出,杭州高架路堵车现象也与高架本身的一些缺陷有关,上下匝道比较简单,只是在高架路两侧加宽,直接进入地面主干道,再加上杭州的地面主干道本来负荷就很重,这样就容易影响到整条高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独木难支”的困境
车困在高架上,人困在车子里
2007-7-31 浙江日报000102007-07-31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