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PDF 版
· 生态嘉兴凸显和谐之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7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态嘉兴凸显和谐之美
  绿色正成为嘉兴这座城市的新“坐标”。

  从被迫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绿色”逐步完成从被人漠视的“寻常之物”到成为嘉兴经济命脉的过程中,嘉兴人的生态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巨变:生态保护意识几乎已渗透在每一个嘉兴人的脑海中,呵护绿色正日益成为336万嘉兴人整体营造的一种社会风尚。

  嘉兴市委、市政府认为,生态即产业,生态即经济,生态即生活质量,生态即综合竞争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证明,离开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文明就会断裂。越早认识这一规律,越早朝着“生态嘉兴”的目标努力,嘉兴未来的竞争力就越强。近年来,嘉兴全市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建设生态家园,构建和谐嘉兴”已成为社会各界的自觉行动。

  生态嘉兴凸显和谐之美

  “天罗地网”

  保护蓝天碧水

  在城市,污染企业搬出了市区;过往汽车禁鸣喇叭;空气质量指数成了市民晨练外出的参考。

  在农村,许多农民不再焚烧接秸杆,煤气灶取代了柴灶;整洁的卫生间取代了露天粪坑;不少村镇还实行垃圾袋装化。

  人们发现,嘉兴的生态环境正在悄然变化着。

  这种变化,来自于嘉兴市委、市政府的深谋远虑——必须以政府为主导,着力推进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是降低商务成本、提高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嘉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嘉兴市政府不断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筑起一张“天罗地网”,来保护蓝天碧水。2004年~2006年,全市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达21.19亿元,同时,还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弥补公共财政资金不足,全市累计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85.4亿元,占GDP的2.44%。政府舍得把钱“埋”进地里、“丢”到水中,正是做了单个企业所不能为之事。

  目前,嘉兴全市已建成13家集中污水处理厂、506.48公里污水收集管网、36座输送泵站,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65万吨/日。其中嘉兴联合污水处理一期工程覆盖了五个县(市、区),处理能力达30万吨/日。2006年,全市县城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超过70%。目前,日处理能力30万吨的嘉兴联合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正在加紧筹建,与之配套的管网建设已经启动,污水处理厂计划在10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桐乡经海宁市的尾水处理排海工程也将在年内启动。嘉兴市还高度重视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已建成日处理能力700吨的嘉兴步云和日处理400吨的桐乡崇福两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市本级还配套建设了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步云垃圾焚烧二期扩建工程和嘉善、平湖、海宁等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发电工程已通过环评。同时,采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集中收集、外送无害化处理办法,妥善解决了医疗废弃物处置问题。

  嘉兴在环保设备投入上舍得花“大钱”,全市投入5186万元,建立6个污染源监控中心,对重点污染源安装了167套污水和27套废气排放自动监控设备,提高了对污染源的监管能力。同时,在县(市、区)主要交界断面建立了19个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和14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构建起对污染源、地表水和大气环境质量考核监控预警系统,大大提高了对整个环境保护的监管能力,为全面客观评价各地的水环境治理状况、明确上下游责任,创造了条件。

  近几年,嘉兴市还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环保队伍,确保各项环保举措落到实处。已在全市所有环保重点乡镇设立了环保执法中队(环保中心所),实现了环保监督管理职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有效地加强了对乡村企业的环保监管,提高了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置反应能力,这个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的经验还受到了省环保局的充分肯定。全市的专业环保人员数由原来的340人,增加到目前的518人。两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559万元,购置大型监测仪器设备16台,并落实资金300万元,专门购置应急监测车辆。

  强力执法

  为生态建设“护航”

  生态建设需要制度保障,严格执法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这方面嘉兴又一次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场又一场“环保风暴”在嘉兴刮起,一个又一个行业在整治中“蜕变”。用该市环保局主要负责人的话说:“不管有多艰难,都要坚持‘铁腕治污,露头就打’的原则,突出重点,深入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严格执法,努力确保企业达标排放。这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所在,也是嘉兴和谐发展的要求所在,更是嘉兴人民的期盼所在。”

  为此,嘉兴市政府制定了重点污染整治方案,明确了阶段性的污染整治重点。强化下查一级,实施挂牌督办制度,对严重存在违法排污行为的企业实行停产治理、限期治理,连续四年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专门抽调人员,配备仪器设备和车辆,组建“飞行监测”大队,加大对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重点污染源的“飞行监测”力度,并有计划地组织和调动县(市、区)环境监察力量,在市环保局的指导下进行“推磨式”的异地交叉环境执法大检查,以杜绝各种“跑风漏气”现象,确保“飞行监测”突然性,对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的监测频次每月不少于二次。对违法排污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加征超标排污费,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同时,加大对企业法人的环保法制教育培训,强化企业主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项工作得到省环保局充分肯定,执法监管力度位居全省前列,2006年,全市征收排污费达到1.03亿元,比2005年增长14.8%,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75起,罚款2802万元,比上年增长42%。关停、取缔违法排污企业(生产线)138家,停产治理47家。加大了达标治理力度,35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实施脱硫工程。同时,企业抽检达标率有了明显提高,今年1~6月份,“飞行监测”总体达标率超过70%,达到了省、市政府2007环保目标责任书规定的要求。

  为让嘉兴城乡群众喝上“放心水”,嘉兴市坚持从源头上抓治理、在过程中强监督,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受入网污水成分和浓度影响以及工艺流程设计的局限,给稳定达标排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嘉兴市开展了专项整治,实行两手抓:一方面,加大对全市13家污水处理厂突击检查频次,每月都要对污水处理厂及沿线泵站、企业检查,督促污水处理厂进行工艺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抓好纳管企业的监管,在重点入网企业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市联合污水处理厂入网工业污水TOC自动监控量达到入网污水总量的80%),严格控制入网污水的浓度,为确保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创造条件。鉴于部分早期建成的私营污水处理厂限期整治达标已无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积极介入,采取回购和派出专业人员强化管理等办法,提高此类污水处理厂的达标率。经过两年专项整治,目前全市各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抓好污水管网建设的同时,嘉兴市环保部门还加大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严禁在一级保护区内建设与供水设施无关的项目。加强对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的监测,针对全市地表水厂取水口都建在航道上的现状,为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全市7个地表水厂都与市区石臼漾水厂一样建成了双水源工程,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同时,在自来水处理工艺上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增加了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和臭氧、活性碳深度处理工艺,使出厂水质明显改善。此项深度处理技术已在全市自来水厂推广,2006年全国制水协会还在嘉兴召开了现场会。

  嘉兴市民发现与蓝天白云相伴的日子越来越多,呼吸的空气也更加清新了。这悄然的变化与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市区污染源(危险源)整治列为实事工程分不开。目前,全市已有24家完成整治任务,占计划总数的80%,同时嘉兴还开展了市区“五小”行业专项整治,取缔不符合环境卫生要求的经营户601户,餐饮单位的油烟净化装置安装率达100%,在服务保障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使广大人民群众呼吸到新鲜空气。今年市政府又确定了一批整治单位,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秀洲区通过两年的努力,完成喷水织机行业80%以上的治理任务,建成了797套污水处理设施,累计投入3900万元。

  构建生态

  嘉兴的创新之举

  发展生态经济是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如何驾驭嘉兴经济列车通过“生态经济”这一大桥,高速奔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彼岸,近年来嘉兴市创新之举频出。

  “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使嘉兴治污步入了良性循环。”嘉兴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该市运用市场机制,采用企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方法,使水污染治理取得很好的效果。

  近些年来,环境污染始终困扰着嘉兴社会经济发展。嘉兴市痛下决心,加大水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但政府能够投入的资金有限,治污设施运行成本高、效果始终不理想。如何破解这一环保难题?平湖市环保服务中心与浙江大学环保工程公司联合组建了绿色环保技术发展公司,对全市20家重点水污染企业的治污设施实行专业化承包运营,采用“物业化管理机制”,实行有偿服务,规范治污设施台账和治理动态监测。这一办法不但有效地遏制了久治不愈的偷排漏排污染物现象,而且大大降低运行成本。平湖景兴纸业公司造纸厂污水治理采用此法管理后,运行费用一年就减少40多万元。

  成功的实践使嘉兴市环保部门意识到,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中导入市场机制,往往事半功倍。秀洲区洪合镇是全国闻名的羊毛衫生产基地,环境污染也是个老大难问题。面对难题,采用民间集资的办法,以嘉兴市大禹环保工程公司职工个人出资为主,部分企业出资为辅,不花政府一分钱建起了总投资800万元、日处理污水8000吨的污水处理工程,以产业化方式有偿集中处理镇内10家染色厂、缩绒厂的生产污水,确保了达标排放。

  环保举措与市场运作相得益彰,嘉兴市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也逐渐培育出绿色的生态产业。嘉兴历史上投资额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日处理废水30万吨的水处理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也按企业化运作方式相继开工建设。据对嘉兴全市境内运河、河网和湖泊等36个主要水体、84个监测断面、14个项目的监测,嘉兴市地表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区域水质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市12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11项控制在省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市场化运作不仅拓宽了环保大市场,也促进了嘉兴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平湖绿色环保公司在社会化管理企业治污设施的基础上,承包了天神皮革等两家企业的治污设施,现在又有恒丰农药厂等多家企业主动要求该公司参与治污设施运行管理或承包经营。良好的投资回报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环保产业,目前嘉兴市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已进入良性循环。

  在不变的环境

  容量中巧求发展

  面对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严峻的环境形势,嘉兴市将出台《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这意味着全市不再新增排污指标,但企业“减排”后盘活的排污权“存量”可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若想新建一家企业就得先从其他企业手里买来排污权。以此来推动减排,“腾龙换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和谐发展。

  以前新建企业的排污许可权由环保部门审核批准,也即意味着企业可无偿获取。《办法》施行后,新办企业的排污权只能在老企业加大治污投入,提高治理能力从而削减的这部分排污总量中转让而得,并要为此“埋单”,从而彻底改变以往无偿获取排污权的局面。“这不仅符合市委、市政府‘腾笼换鸟’的要求,而且还能在控制排污总量的前提下为新办企业赢得‘建设权’。”嘉兴市环保局负责人如是说。

  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在先前的试点中,嘉兴已有两家企业成功实施了首笔排污权交易。此次交易的卖方是嘉兴市步云染料化工厂。该企业手头握有富余的4吨COD(化学需氧量)排污指标。同时,嘉兴海丹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却因得不到排污指标而无法开工。该市环保局通过详细论证,牵线搭桥,审核确认由“步云”将富余的排污指标出售给“海丹”,交易价格为15万元。

  交易令买卖双方各得其所。卖方表示,排污指标不用也是闲置,没想到卖出去竟能赚钱。买下排污权的企业更高兴:如果排污权不能进行转让,公司就会“难产”,而这家新公司生产的染料将达国际最先进水平,生产这种染料的印染厂排出的污水浓度将降低一半,从而在源头上为印染厂“减排”。

  《办法》根据嘉兴区域环境容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控制总量,在保证环境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将其持有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权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接下来,市有关部门将逐步建立并完善配套的价格核算体系、监控体系、管理体系。

  近年来,嘉兴进一步明确减排目标体系,完善日常运行监控体系和减排激励政策,将减排指标纳入生态市建设工作和对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减排。同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对重点企业减排污染物的激励机制,设立污染物减排专项补助资金和奖励基金。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生态嘉兴凸显和谐之美 2007-7-31 浙江日报000122007-07-3100015;浙江日报000122007-07-3100014;浙江日报000122007-07-31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