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专版
3  4  
PDF 版
· 温州科技创新推进第三次跨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温州科技创新推进第三次跨越
  温

  州

  科技创新推进第三次跨越

  □ 陈福彬 刘焕斌

  [引言]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这对于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靠“创”和“民”起家的温州来讲,意义重大。

  近年来,温州抓住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这个根本,发挥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温州制造”向“温州创造”跨越,使温州不仅成为特别能创业的地方,更成为特别能创新的城市。

  

  创新是温州发展之魂,是强市之本、活力之源、和谐之要,是推进温州发展的最大动力。温州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构筑区域创新体系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有关政策,强化平台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以民营为主要特色的科技强市。

  

  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必须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三次跨越的主导战略来实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随着温州创新发展战略的强力推进,温州科技创新框架体系已形成,目前温州已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个,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中试基地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9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6个;市级重点行业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9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44个。

  温州市拉开科技创新框架,背后是科技投入的大幅增长、科技合作的深入推进以及科技人才的引进。近年来,温州市科技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

  2006年温州市全社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31.02亿元,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新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3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4家;新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5家;特别是德力西集团还获得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科技合作深入推进,科技合作平台不断创新。温州市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了温州网上技术市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联合研究院等公共平台。以“温交会”、“科交会”、“轻博会”等科技合作交流活动为载体,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结合的战术,最大限度地把全国的科技、人才资源引入温州,温州市企业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3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万名专家进行合作洽谈,共达成科技合作项目2600多项。

  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成效明显。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温州人才发展行动纲要》等13个文件,确立了人才发展“一个高地、三个中心”的总体目标;健全党管人才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了每年1000万元以上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吸引,滚动使用,每年与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

  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力量的积累,我们欣喜的看到,温州市产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温州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研发能力。围绕电器、泵阀、汽摩配、皮革、精细化工等行业区域支柱产业开展了百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提升区域支柱产业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有温州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06年温州全市20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20.21亿元(同比增长28.66%),增加值11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51.49亿元)的比重为17.2%,年销售额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累计分别达到85家、78个。

  更为重要的是,温州科技创新促进社会领域协调发展。医药卫生学科优势基本形成,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学科技实力有了明显增强;科技强警战略贯穿于各项公安业务工作中,有效提升了公安工作的整体效能;防震减灾强化了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的建设,防震减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气象科技长足进展,台风预报预测、短时暴雨预报、气候资源开发、雷电防御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高速气象信息通信、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环境科技围绕“蓝天、碧水、绿色、安静”四大综合治理工程,取得大批成果。海洋科研开发取得大量成果,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初露端倪,科技兴海科研体系逐步形成,海洋环保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应用。

  

  

  温州市自主创新民间力量凸显的背后,是温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敢于扬弃、敢于超越、敢于突破,发挥民营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创新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温州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温州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的若干意见》开始实施,由市政府印发的《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任务被分解到各县(市、区),大大增强了各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各地纷纷以各种形式和措施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与此同时,温州为发挥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要素配置、人才服务,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使研发中心、研发投入、科技人员、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加快温州科技城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使其成为技术创新高地。深入实施“新世纪551人才工程”,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团队。大力推进科技决策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投入和科技考核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功能,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此外,温州市还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即由重项目管理向重综合管理转变、由重审批向重培育转变、由被动受理向主动设计转变、由重前期立项向重全过程管理转变、由重经费分配向重使用绩效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科技工作不仅仅是抓项目,而是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一起抓,实现协同发展。科技工作也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事情,无论是组织实施项目还是建设创新平台,在注重发挥科技部门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的同时,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以科技部门牵头、各部门协调配合的科技工作新体制正在形成。科技工作着力点从被动受理、审批立项转到了主动设计,培育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上来。财政科技经费支持方式改变了分期拨款的单一方式,对企业为主承担的科技项目实行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等制度,更加注重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经费使用绩效。

  温州大力实施创新战略,推动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彰显了温州自主创新的特色路子,也突出了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2006年,一组数字折射着温州市自主创新的民间力量——民企的科技投入占了温州市的90%以上,申请和授权的专利占了温州市的90%以上,承担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占了温州市的90%以上,引进的科技人才占了温州市的90%以上。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温州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00多项,居全省前列。

  

  

  温州自主创新的蓬勃活力已经展现,温州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深厚底蕴已经积累,如今,温州创新强市已经迈向新的征程,温州市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为指导,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突出大企业、大工程、大项目,全面实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向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迈进。

  为此,温州市将推进八大措施:

  ——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拓展发展空间,激励企业和社会不断创新。加大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激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鼓励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进步绩效考核力度,围绕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撑。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认真组织实施《温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计划》,大力实施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围绕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与信息、新材料及其应用、生物与医药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百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产品,重点培育一批著名品牌企业、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温州科技城、民营经济科技园、华中研究院、泵阀研究院、轻工研究院建设,使其成为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激发自主创新动力。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统筹推进科研院所改革,使科研院所真正成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平台。积极推动应用型技术开发机构转制为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科技创新的骨干作用,整合资源,突出优势,不断提升温州市自主创新成果在全国、全省的影响力。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挥科技投入支撑作用。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到2010年,温州市(包括县级市)、县(区)财政科技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5%和4%。加强动态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益。市级投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层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推广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加强与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进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大力实施“技能振兴行动”,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执法协调机制,营造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交易的法治环境,保障和促进科技发展。引导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一批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专利示范企业。努力提高专利申请的质量,特别要使发明专利的数量有大幅度增加。深入推进国家专利示范城市工作,积极开展工业行业特别是轻工行业的专利发展战略研究,加快专利成果产业化。

  ——着力推进社会领域的科技进步。通过倒逼机制推动企业加强创新、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从而提高整体经济质量。要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和卫生健康、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缓解瓶颈制约,促进社会和谐。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倡导自主创新。提倡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宣传科学发展观,普及和推广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和农业等方面的先进适用技术,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创新的先进典型,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温州市科技强市战略的宏图已经展开,到2010年,温州将建成市级企业研究开发机构200家、省级以上100家,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和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市级20家、省级以上10家,市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含孵化器)10个;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全市年专利授权量达5000件,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超过500项;建成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0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农业和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有8~10个优势特色农业科技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对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强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82万,每万人口人才占有量达到1050人以上。

  实施科技创新 推进三次跨越

  ——致全市各行业、企业倡议书

  全市各行业、企业,各位企业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主题,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温州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资源、要素制约日趋明显,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态势,只有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从投资驱动型与资源要素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才能继续保持现有优势并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温州市科学技术局联合我市29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向全市各行业、企业,各位企业家发出如下倡议:

  一、增强创新意识。深刻认识自主创新对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主人翁姿态,从我市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为己任,拓展科技创新模式,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和品牌战略,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制度,争当科技创新先锋。

  二、提高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争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重合奏”,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集聚创新人才。以全球化、开放式视野利用各类智力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尽可能创造优越条件,吸引和集聚国际、国内高层次优秀人才参与企业自主创新工程。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合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开放式创新型人才团队。

  四、健全创新机制。不断深化企业机制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推进股份制改革,形成开放多元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经营机制,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支撑。加快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

  五、营造创新文化。抛弃僵化和保守观念,推崇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创新文化,在创新中寻求和把握机遇,在创新中激发员工干劲和实现价值,努力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氛围,形成有温州特色的企业创新文化。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创新发展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高举自主创新旗帜,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勇于创新,敢于拼搏,为把我市早日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实现第三次跨越,谱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温州市科学技术局

  温州市29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见下方)

  2007年7月

  温州市29家国家火炬计划

  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到2006年底)

序号 企业名称 属地

1 浙江新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瑞安

2 温州龙化塑料助剂有限公司 龙湾

3 乐清市微电机厂 乐清

4 正泰成套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开发区

5 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 乐清

6 江南阀门有限公司 龙湾

7 人本集团有限公司 开发区

8 浙江五洲阀门有限公司 龙湾

9 浙江永农化工有限公司 龙湾

10 宣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永嘉

11 正泰集团公司 乐清

12 中国凯喜姆阀门有限公司 龙湾

13 鸿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乐清

14 浙江电器开关有限公司 鹿城

15 立峰集团有限公司 瓯海

16 浙江超达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永嘉

17 浙江一帆化工有限公司 龙湾

18 华仪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乐清

19 申瓯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鹿城

20 浙江禾本农药化学有限公司 鹿城

21 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 瑞安

22 浙江通力减速机有限公司 瑞安

23 环球阀门集团有限公司 永嘉

24 瑞立集团有限公司 瑞安

25 胜华波集团有限公司 瑞安

26 温州市冠盛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瓯海

27 浙江长城换向器有限公司 瑞安

28 浙江德力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乐清

29 浙江省浩钢达汽配有限公司 瑞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温州科技创新推进第三次跨越 2007-7-31 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06;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32;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22;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33;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24;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23;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04;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10;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11;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12;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07;浙江日报000082007-07-3100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