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专家,重点在专。如果各方面都有专门研究,就是“大”专家,或者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或者是无所不知的大杂家。但无论是哪方面的专家,都需要自重。遗憾的是,现在一些专家不专或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令人担忧。
学术鉴定会上,经常出现对鉴定的项目知之不多或根本没有研究的“假专家”。这有两种基本情况,其一是管理官员做鉴定专家,缺乏对项目技术的深入了解;其二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到不熟悉的领域去,是真专家中的假专家。殊不知,当他进入另一个未曾研究或者研究不深的学术领域,其学识甚至可能不如该领域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专家应该自重,不要做“三字一包”的专家(签一个名三个字,领一个红包)。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发言更应该自重。
目前,我国的学术界似乎有一种不成文的约定,只要是有一点级别的学术会议,都要请“大家”,似乎没有他们到场,整个会议的规格就降低了,就失去了学术价值。
其实,如果仔细研究一些“大家”的发言,由于长期脱离科研第一线,要么内容陈旧,要么说些正确的废话,没有实质性创新的学术内容给人启迪,听起来如同嚼蜡。
还有一类“官+学”、或者“学+官”的专家。这类专家往往在官面前以学者的身份出现,在学者面前以官的身份发言,游刃有余,长袖善舞。官员利用身份和手中的资源,可以“成名成家”,学者当官则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学”与“官”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这种现象污染了学术界的风气。
还有一类需自重的是“老板式”的专家。这类专家最大的特点是社会资源丰富,能够通过各种关系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于是有了做老板的资本,就可以用尽可能少的资金请人做项目,研究成果还可以署上自己的大名。专家做得越来越大,又有了新的资本,又可以争取更多的经费,最终名利双收。
还有许多应该自重的专家,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导致专家不能自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应在专家自身找原因,不要在社会对“大专家”、“大家”的期待与崇拜中迷失自己,无限膨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