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夏宝龙圆满结束对捷克
匈牙利克罗地亚的访问回国
· 车间食堂宿舍 处处凉风习习
· 学校放假不关门 居民健身又纳凉
· 我省高校招生第二批录取工作结束
· 从渔老大到“灵芝王”的精彩转身
· 天台六千多困难群众领到物价补贴
· 壮族阿姐与台州女孩的爱心接力
· 我省为政府网站编制统一“门牌号”
· 人武部政委的“军令状”
· 省预备役步兵师纪念组建20周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捕鱼三十年的林军柱,在年过半百后完成了——
从渔老大到“灵芝王”的精彩转身
本报记者 谢国平 本报通讯员 月 央 孟 启
  19岁开始下海捕鱼,一捕就是30年,没想到却在“知天命之年”成了远近闻名的“灵芝王”。这,就是今年54岁的林军柱——普陀虾峙岛一位普通渔民的人生缩写。

  林军柱这双驾舟操舵、捕鱼捞虾的手,竟能伺弄出娇贵的灵芝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说起自己的二次创业,他感叹:“不改行不行呀!前些年,看到渔网里捞起的鱼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我就知道,这碗子孙饭是吃不得了,就寻思要另找个行当。”

  近几年来,舟山渔民纷纷转产。半辈子都在海上飘泊,转行干什么好呢?林军柱苦苦思索。一次,他和妻子林爱娣看电视,无意中看到武汉某地有人种灵芝致富的报道。“哎,这倒是条路子。”于是夫妻俩把地址和联系电话记下来,并汇去了邮购灵芝菌苗和相关资料的钱款……这样,2002年,林军柱弃桨上岸,种起灵芝来。“当初岛上有些人看到我们夫妻俩,就像看疯子一样,说什么的都有。”老林回忆道。

  林军柱租来原粮站的十间平房,并承包了相邻的菜地,开始种植灵芝。没有资金,他们就借钱;技术不过关,夫妻俩一个在家搭棚架屋,一个到外地花一万多元钱学习灵芝的培育管理技术。“当时正是7月大热天,白天,我俩穿戴着密封的防菌服和口罩,关在菌苗试验房接种,衣服脱下来一拧,汗水哗哗;晚上,就睡在大棚里培育观察,一群一群的蚊子咬得人全身都是疙瘩;困了倒在地上躺一下,饿了就吃几口泡饭,那个苦,不用说了……”

  终于,有一天,他们看到地上冒出了白白的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伞形物。“呀,灵芝终于长出来了!”夫妻俩欣喜若狂。慢慢地,灵芝的颜色由白转为金黄。

  两个月后,灵芝可以摘了。然而,卖给谁呢?林军柱又伤脑筋了。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这东西还不是像草一样,有啥用。”这时风言风语又起。夫妻俩此时逢人就介绍灵芝的功效,还把鲜灵芝送给病人和亲戚朋友试吃。村里有个叫孙金梅的大娘,本来走路疲疲沓沓的,吃了一段时间老林送的灵芝后,居然硬朗了许多。林爱娣原来有三代遗传的哮喘病,她用灵芝每天煎汤喝,3个月下来,顽疾竟不再复发。一传十,十传百,灵芝在虾峙岛上变成了抢手货。

  眼下,又到夏天灵芝收获时。走进老林的种植基地,一片片整齐的金黄色灵芝映入眼帘,大棚里飘散着灵芝的清香,棚外水泥地上晒满了鲜灵芝。林军柱高兴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灵芝产量在1000公斤以上,收入能达到50万元以上哩!”他告诉我们,为扩大生产,今年他还在安徽承包了100亩土地种灵芝。下一步,还计划成立公司,开设门市部,让产品打进超市、商店。他还要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渔民,让更多的渔民一起致富。

  “谁说年过半百就不能做大事?我们捕鱼人只要开动脑筋、肯吃苦,也能摘到长在峭壁上的灵芝。”临别时,林军柱这样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从渔老大到“灵芝王”的精彩转身 本报记者 谢国平 本报通讯员 月 央 孟 启 2007-7-29 48256F32002924A648257326005A03D9[B1-霍建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