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投资视点
3  4  
PDF 版
· “平台”遴选第二批担保机构
· 完善支撑“浙商”的主体理性
· 四季分红的蓝筹基金
将面市
· “方圆园艺”四季菊花新品将在北京展出
· 东方精选基金将
开放申购
· 工行独家代销国内首款准基金型投资保险产品
· 金华金东区出台新政引导企业自主创新
· 汇丰晋信三基金建行
受青睐
· 第二届中国城博会11月将在深圳举办
· 博时新兴成长
集中申购受追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完善支撑“浙商”的主体理性
——第三期“浙商研究月度论坛”综述
■ 整理\浙商研究中心 方露娟 本报记者 陈悟宪
  “浙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显身手,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丰硕的精神财富,蜚声海内外。这根本源于“浙商”的主体理性。诚然,也面临种种压力与挑战,这也由于“浙商”的主体性存在局限,需要转变和提高。鉴此,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中心,近日联合杭州中香化学有限公司举办了题为“‘浙商’的主体理性”的第三期“浙商研究月度论坛”。来自浙江高等院校和企业、新闻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30多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浙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吕福新教授主持,按主体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的逻辑引导论坛的展开,并将大家的观点概括为浙商的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经验理性和科学理性,以及支撑理性的人格结构等。

  

  从经济理性到社会理性

  传化集团董事局办公室主任黎恒博士说,我们传化集团的创业开始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解决生存和温饱问题。到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思考要把企业做大。企业要做大,就要社会化。怎么实现社会化呢?首先是用人的社会化,引进大学生。然后,是资本的社会化。开始是与科研院所合作,技术股占到我们将近15%的股份。之后,还引入了一些跨国公司的资本和法人的资本。这就需要对外来员工和资本负责,要创造社会价值。

  出身于干部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中香化学网”董事长蒋伟华说,当初自己月薪100元时,对于月薪过万元的经理,不仅没有敬慕,而且还有一点鄙视。在月薪1200元时,对于宝洁公司的一个中层管理者可拿160万想不通,认为他智商也不比我高啊,后来知道那是由于他们有160年企业的积累,而且是个暴利行业。他说,我的目标就是要大家来尊重我,研究我,让我和企业成为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来研究。我公司的最终目标是受全球这个行业的尊重,而不是赚多少钱。

  留学归来的浙江杰牌控股集团董事长助理吕凯说,我们公司在一开始和发展的前期,类似于传化。历经几年的发展,实现了自己原来都无法设想的目标后,竟然发现可以进入高新机械行列。在这个国外已发展了几百年的行业中,我们可以和国外最好的企业进行直接交流和竞争,把竞争对手作为自己的老师和标杆,不断地跟它对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这样,也就使我们逐步地上升和形成为发展民族工业这样一种情结,使中国在未来的这些行业中能够成为领导者。我们的价值目标是:产业、事业、家业共同富裕和谐;不争500强,争活500年。

  浙商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轶清说,浙商的价值理性涉及诸如赚足够多的钱,还有个人价值目标的体现,行业地位的提升等,这些是怎么排序的?吕福新教授认为,绝大多数出身农民的“草根”浙商,是为了生存和温饱而去做生意或经商,这是一种经济理性,做生意来钱快。有相当多的浙商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开始从事或投资于实业,赚钱更多、更稳定、更持久,这是发展和提高了的经济理性。同时,增加社会就业,使人们有工作机会,获得收入,发挥潜能和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尊重,使自己和其他企业及社会成员受益。这样,也就升华为社会价值理性了。从狭隘的经济理性到宽广的经济理性,从经济理性到社会理性,往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蒋伟华的主体价值理性凸显了超越于经济理性的社会理性,但也有不少浙商长期停留在狭隘的经济理性上。

  

  从经验理性到科学理性

  蒋伟华开始在一家国有小企业工作。这个企业的负责人毕业于浙大化学系,他瞄准国际市场和一个高附加值产品,而竞争对手是世界第一大的香料公司,上市已经40年了。蒋伟华跟着他研发四五年,还找了复旦化学系一起开发,最后把产品打进了宝洁、联合利华和强生。他说,从那一刻起,原来对我们不屑一顾的对手坐不住了,来中国来看我们的企业。回去后开了个董事会,决定放弃这块当时销售额3亿美元的业务。由此,蒋伟华形成一种经验理性,即世界上的大企业不是那么可怕,不是绝对不可战胜的,只要目标、策略和措施对头,全身心投入并坚持下去,就可以打进国际市场和战胜竞争对手。

  浙大管理学院王小毅博士说,我从身边感受到,浙商的成长跟所处的环境有关,是通过不断的调整走过来的。所谓的理性主要是能够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自身成长的经历,逐步调整和优化。蒋伟华是在跟国外的对手较量、交流当中,通过打败跨国公司来建立理性的,属于更高层次。很多企业怕跨国公司怕外商,主要还是在他还没有和这些外商的互动,这块的经验理性是欠缺的。

  市场导报主编崔砺金认为,经验理性恰恰是一种非理性的东西。一些草根浙商,在创业初期凭的是敢闯敢干,到目前还是有一种莽撞,非理性的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到外地投资的一些浙商,还是搞矿产、煤炭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还是攻城略地,采取投机式行为。这使得浙江的制造业难以建立持久的发展优势。有的浙商喜欢贿赂官员,为了做人大代表在互相争斗。有的企业在与外资的合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方是不够理性的,合作多年后,我们的企业家大呼上当。

  杨轶清说,从分类上来看,浙商有些已经很国际化了,有些还停留在比较早的阶段。相当多的浙商在理性上完全靠自发,还是不够的,企业家个人所具备的理性与企业的规模及社会的要求是不协调的。吕福新教授说,经验理性属于实践理性,除体现价值理性外也包含和体现工具理性,但总的来说理性水平低,局限性大,需要转变和提高为科学理性,甚至是哲学理性。

  蒋伟华说,我在原先从业的背景中,获得了香料行业的许多信息,主要是产品很多,很分散,终端客户买一个配方的香料,要向世界上几十甚至几百个企业去采购,很困难,代价也很大。我看到了这个传统行业的商机。同时,我1996年就开始关注互联网,对企业怎么使用互联网研究很深。如果用电子商务,用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去整合香料行业,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替代传统的格局。于是,就把自己的公司定位于“互联网品牌运营商”,“我们要做世界最大的香精香料网,可以把它做成网上沃尔玛、中国的宝洁、联合利华”。

  

  支撑主体理性

  及其转变的人格结构

  浙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何丽野教授说,从西方哲学和文化来讲,理性的背后是非理性。理性的转变也是一个由非理性支撑的过程,支撑中国商人的非理性是什么呢?是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豪情。宋代范仲淹讲身居庙堂则忧百姓,身在江湖则忧天下,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在蒋伟华这样的浙商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浙工大副教授吴伟强博士说,理性实际上是人这个层面上,具有本体意义的。理性是人的理性,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关怀。浙商的理性精神在各个方面的体现是比较充分的,问题是各个部分是不是形成一个结构性的东西?省委党校汪岩桥博士说,现代化需要一种主体精神,浙商主体精神的构建到底如何,建议把理性和非理性统一起来思考。

  吕福新教授认为,支撑浙商主体理性的不只是民族的和爱国的感情,其基点是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总体来说是由很多要素构成的人格结构。他还对支撑主体理性的人格要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关于支撑理性背后的人格因素及结构,与会者认为人的需要、理想和进取精神是首要因素,无论是传化的徐冠巨或是杰牌的陈德木、中香的蒋伟华等,都有干一番事业的闯劲,对事业的理想追求,以及不断的进取精神;成功后产生的自信,以及对事业和目标的信心,是支撑理性的第二个人格要素。吕凯强调反思和危机意识对主体理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性。这可谓是第三个要素。他说,陈德木董事长就是勤于和善于思考的。

  来自澳大利亚的中香常务副总高鋉芬,说起加盟“中香化学网”,首先是因为赞赏蒋伟华及其公司的理念与模式。曾任职阿里巴巴核心技术副总,现任“中香化学网”执行总裁的马忠阳说,蒋伟华有战略规划的过人能力,还有着一种坦诚开放的特质,只要有利于公司发展,什么都能听取和采纳。“中香化学网”国际业务部经理丁建潮说,第一次和蒋伟华见面,就感受到他的人格和胸怀。这也是现代浙商共同的一种人格特质。蒋伟华又是非常执著的人,废寝忘食的人。执著是企业家必备要素。他们从蒋伟华身上看到了新一代浙商的执著。

  “任何企业家光环的背后,肯定有无数的艰辛。只有走过了艰辛,才会有光环。”蒋伟华说,这种执着和坚忍是支撑浙商主体理性必不可少的人格因素。马忠阳、丁建潮说,蒋伟华对我们的要求体现了他对事业的激情,感受最深的是,面对困难和挑战,他能很平静地面对和接受,用理性去分析它,用自己的战略策略去对付它。《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副社长鲍观明高度肯定了蒋伟华主体理性的第六个人格要素,即既富有激情,又内心平静。

  浙商研究中心的李建华博士、李继先博士提倡来个逆向思维,认为领先的未必是好的,领先者往往有陷阱,应避免成为先驱者。成功的浙商应避免锁定效应。企业家和整个企业的主体理性之间是有差距的,存在老板个人和企业之间脱节的问题,需要强调创新思维和对价值的追求。吴伟强博士说,理性具有批判性,浙商的批判性,可能是从传统的实践上的一种批判和创造,在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理性的创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投资视点 00011 完善支撑“浙商”的主体理性 ■ 整理\浙商研究中心 方露娟 本报记者 陈悟宪 2007-7-27 浙江日报000112007-07-27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