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文化休闲
3  4  
PDF 版
· 最美的军人
· 一本书的双重献礼
· 新书一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本书的双重献礼
■本报实习生 王岑 本报记者 竺大文
  苏玉光(以下简称苏)

  广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

  《香港驻军十年》作者

  

  陈道阔(以下简称陈)

  广州军区作家

  《香港驻军十年》作者

  

  问:请问当时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创作这部作品?

  苏:为配合建军80周年,同时恰逢今年是香港回归十周年,这本书可以说双重献礼吧。最初是解放军出版社余天宝编辑的提议,由我们广州军区的专业作家来创作这样一部反映驻港部队十年历程的报告文学。这个想法得到了广州军区部队领导的大力支持。从今年1月份开始准备,到3月起稿,我们参考了大量资料,通过对驻港部队从上至下全方位的采访,最终促成了这样一部全景式反映驻港部队点点滴滴的作品。

  

  问:在写作本书之前,您对驻港部队有何了解?

  苏:虽然我们没有驻港,但对驻港部队从开始组建到香港主权交接仪式,再到部队进港后的情况,都非常熟悉。从1997年起,我多次与新闻媒体、作家一起到驻港部队去采访,收集了大量素材,这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写出这本书。

  陈:原来我就在杭州的部队,正好是1996年我从一师调到了广州。从那时起就开始接触驻港部队。驻港部队在进港之前,无论从物资上还是精神上,都作了大量准备,当时我就写过驻港部队的“红二连”。对驻港部队可以说是相当熟悉的。

  

  问:和以往反映驻港部队作品相比,这本书提供给读者哪些新内容呢?

  苏:由于驻港部队的特殊性,以往描写驻港部队的大多只有散文、诗歌等比较零散的作品,而这本书的全面性和丰富程度,至少在我的视野里还是第一次。另外,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从政策上、法律上以及艺术上把关,把焦点集中到驻港部队的普通官兵身上,做到贴近生活,贴近事实。

  事实上,除了这本书,我们宣传部还策划了一系列作品,包括反映驻港部队从组建到进港的电视剧《归途如虹》;现被香港会展中心收藏的记录香港和平交接历史一刻的一幅画《1997.7.1》;还有表现香港十年的大型音画剧《神圣》,在香港公演场场爆满。

  “为军队筑丰碑,为时代谱华章;为人民诉真情,为官兵唱赞歌”。作为驻军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部队,在一国两制的环境下,广州军区的作家们也通过创作来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这其中表现出来的对文化建设的精神、使命,与驻港官兵一样令人感动。

  问:这本书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陈:因为驻港部队流动量大,交流频繁,所以它很难像传统的部队一样留下系统的资料。驻港部队政治部在十年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我对数十个连队进行采访,挖掘出了“驻港官兵写信谈恋爱”、“脸上两条白道道”等很多第一手材料。平时工作繁忙的首长、司令员专门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在各方面的配合与帮助下,本书得以顺利完成。

  

  问:在你们与驻港部队、香港民众接触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陈:刚开始部队进港的时候,香港市民、香港媒体对驻港部队不太了解。驻港官兵对此也很理解。香港市民是通过驻港部队看大陆,看祖国的建设。驻港官兵在一次次与香港市民的交流中化解误解,增进感情。在他们心中形象重于生命,使命高于一切。现在,香港市民一谈起驻港部队就翘大拇指,香港媒体知道驻港部队的付出与辛苦,也认可了驻港部队。能有这种变化,靠的是驻港部队战士们的不断努力,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圣诞节期间,驻港部队的张政委向各界寄发贺卡,这是一种突破。我们的部队不仅接受了现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熏陶,同时接受了香港市民的考验,尊重香港市民的习惯和信仰,只要是香港的公民,每一个都要保护。

  

  问: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报告文学一直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品种,相比起来,这本书在这方面有怎样的探索?

  陈:这本书既有直接抒情,比如苏玉光同志的诗歌,以诗人的情怀歌颂驻港部队,又有生动具体的记叙、描写,记录了大量驻港官兵的生活实例。本书表现了驻港部队的和谐、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博大、保护和平环境的团结,突破了以往纪实文学对军旅题材处理的狭窄感情跨度,站在当代文明社会的高度看驻港部队的十年。

  驻港部队是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军队,其中的每一个军人都经过特殊考验,他们既继承了传统上刻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具备了现代文明之师的崭新风貌。他们在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香港,展现了特殊的军人文化之美。这也是我们现在这本书里特别想要表现的一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文化休闲 00014 一本书的双重献礼 ■本报实习生 王岑 本报记者 竺大文 2007-7-27 48256F32002924A64825732200063209[A1-竺大文≈无-无作者≈无-无作者≈B1-竺大文≈-无编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