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2年至2005年的我国城镇化率分别为:39.1%、40.5%、41.8%、43%。我国城镇化率从20%到40%只用了22年,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左右。
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超速”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出现了无序乃至失控的局面,许多高速增长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产业和布局混乱,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表现相当严重。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太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和环境状况严重恶化。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涉及到产业的转型,新产业的成长,城乡社会结构全面调整,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的支撑和大量相关领域的立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必然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渐进过程。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应该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城镇化道路。”
与欧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有着非常“个性”的问题与困难。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邓卫教授表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如果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要有4亿多人拥进城市,这样一个规模,在全球城市化历史中都是罕见的。另外,中国情况太特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地域差别那么大,发展又不平衡,所以,我们国家也很难以某个国家为蓝本进行学习。”
邓卫同时指出,但是现在的确有些地方盲目学习国外城市建设经验,典型的表现就是“高档”的城市配套设施,比如歌剧院,大的体育中心,大广场等等,这些东西不是不需要,不过就现在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的国情还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东西。现在需要发展的应该是一些基本设施,水电保证、污水处理等等,这类问题才是关键。
专家建议,根据国情,未来我国城镇化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即“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道路。同时,针对现阶段出现的大规划和蔓延式发展,研究并提出我国城市化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资源占用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加强我国城市管理及相应的立法工作也迫在眉睫。
(本报综合《国际先驱导报》、《经济参考报》等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