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境外赌博
亲身教训
· “首席工人”冲击波
· 86.3%的人感觉
孩子是一项负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首席工人”冲击波
■记者 苏晓春 通讯员 慕容梦漪 陆园
  34岁的张万海是宁波金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高级技师,有着高超钢筋工手艺和丰富理论知识的他,如今已是带领一百多名工人的钢筋班组长。“是学习和比赛改变了我的命运。从第一次在企业内部比赛中获得‘操作能手’称号开始,我的每一步努力,都是朝着‘首席工人’这个目标行进。”张万海深有感触地说。14年前,张万海还是一个从贵州赤水老家初来慈溪,什么都不懂的毛头小伙。

  近3年来,在慈溪有30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开展“首席工人”或“优秀员工”评比,脱颖而出并迅速成长起来的“张万海”就有1500多人。3年来这1500名“首席工人”给企业带来什么呢?我们进行了调查。

  “首席工人”中90%是农民工

  调查数据:在慈溪市,近3年来由企业评选的1500多位“首席工人”、“优秀员工”中,90%以上是农民工,这当中,又有一半以上来自外省。

  

  “我们农民工有了奔头。”说这话的是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职工杨军。老家在安徽的杨军,9年前来到慈溪打工,凭着聪明好学,迅速掌握了模具铸造的工艺,先后被破格提拔为冲制车间副主任、主任,还获得了2004年宁波市“首席工人”称号。

  杨军告诉记者,企业非常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只要是业务能力好的员工,就会为他们创造各种机会进行培训,鼓励他们成才,并没有地域偏见。企业年末评选的“优秀员工”、“杰出员工”中,技术工人就占了一半以上,他就是企业里第一位连续3年都被评为“杰出员工”的职工。“这在以前我想也不敢想。”杨军由衷地说。

  正是在这种氛围的吸引下,4年前,老乡吴昌齐经杨军介绍也来到了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吴昌齐喜欢搞小发明、小创造,他的技术革新很快就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2005年他也经企业推荐获得了宁波市“首席工人”称号。如今,他俩不仅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也成了许多安徽乃至外省同事羡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

  “只要有过硬的技术,大家都会向你学习。”吴昌齐的徒弟、冲制车间技术主管马季说,他也是从老家甘肃来这里打工的,过去不少人对农民工冷眼相看,就连农民工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自从企业推出一系列评选制度后,许多农民工兄弟被评上了“优秀员工”、“杰出员工”,走在大街上都觉得气顺了。

  与此同时,““首席工人”、“优秀员工”们的收入也是水涨船高。近年来,慈溪中小企业普通职工的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而“首席工人”、“优秀员工”的月薪都在1800至2000元之间,高的还达到了3000元以上,如果有创新成果或为职工授课,年终还能获得一笔额度不菲的奖励。

  “首席工人”掀起“创新潮”

  调查数据:在2005年慈溪市50家规模企业完成的1110项技术发明、革新、小改造中,有近80%是“首席工人”、“优秀员工”创造的成果。

  

  在慈溪,说起宁波兴瑞电子有限公司,许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几年时间,从一个校办企业到海外上市,“兴瑞”公司靠的是“创新”和“人”。

  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周小平坦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创新又离不开人。企业除了年年评选以技术工人为主的“优秀员工”、“明星员工”,从中选拔创新能力较强的技术骨干外,每年还会拨出100万元作为创新基金,鼓励职工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之所以这么做,原动力就在于我们的许多职工、特别是技术工人有着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他们需要鼓励和肯定,这对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双赢之举。”周小平说。

  翻开“兴瑞”公司那厚厚一叠“创新改善奖励项目”单,“新产品开发项目奖”、“创新项目奖”、“成果发表奖”等大小不同的奖项就密密麻麻地映入眼帘,记者粗粗数了一下,共有37个奖项,其中涉及创新的就占了一半以上。而企业如今共有400多位技术工人,他们当中每年都有260多人获得这样的奖项,在获奖同时,他们每年也给企业递交了2000多件涉及改善创新的提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来自辽宁丹东的陈义就是这样一位“金点子”专业户,去年企业遭遇了全球性原材料涨价的困境,陈义和其班组通过仔细分析,摸索出了一套降低原材料能耗的新方法,不但使企业免除了亏本之虞,还节省了200多万元的成本。他还连续两年获得企业的“科技创新特别鼓励奖”、“金点子提案金奖”。

  事实上在慈溪,像“兴瑞”公司这样注重发掘“首席工人”、“优秀员工”潜力,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创新作用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了。据慈溪市总工会保障部部长罗一平介绍,为了增强职工的上进心,缓解“技术荒”,许多企业还让“首席工人”、“优秀员工”为职工授课,带头在企业内部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市有5万多职工踊跃参加技术培训,而这300多家开展“首席工人”、“优秀员工”评比的民营企业里,具有一技之长的职工都达到了70%以上。

  “首席工人”受到普遍认同

  调查数据:自2004年以来,这300多家开展“首席工人”、“优秀员工”评比的民营企业里,有近70%的班组获得了优秀班组称号。

  随着企业评选“首席工人”、“优秀员工”的增多,各级工会组织也及时出台各种措施,将“首席工人”评选规范化、制度化,要求“首席工人”评选要好中选优,宁缺勿滥;要自下而上评选,并张榜公示;同时还规定首席工人不搞终身制……这些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首席工人”、“优秀员工”的称号增加了砝码和厚度。

  庵东镇工会今年已是第6年评选“优秀工人”了,该镇工会专职副主席章健告诉记者,无论是“优秀工人”还是“首席工人”,评选过程中最看中的就是技术。而实际上,随着这项评选的年年推进,镇里许多企业都比以往更加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有一个村办企业推荐的职工去年没有评上镇里的“优秀工人”,企业负责人现在每次见到章健,都要当他的面刮自己企业工会主席的鼻子,并表态今年一定要努力培养技术骨干,打破榜上无名的空白。

  庵东镇“十佳优秀工人”李绍海,这位来自河南商丘的农民子弟,如今已是该镇振东联合工会四联机械有限公司的副厂长;该镇宁波华星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王东升,刚刚被评上宁波市“首席工人”,上个月还参加了慈溪市的“‘首席工人’师徒结对”仪式……这些经工会组织推荐的“优秀工人”,经过层层选拔,成长的天地越来越宽,他们还积极示范带头,为企业打造和谐团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罗一平表示,从企业自发评选“首席工人”、“优秀员工”到各级工会组织评选“首席工人”,这是一个对技术工人不断肯定、不断激励的过程,3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多赢的选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调查 00014 “首席工人”冲击波 ■记者 苏晓春 通讯员 慕容梦漪 陆园 2007-7-26 浙江日报000142007-07-2600021;浙江日报000142007-07-2600022;浙江日报000142007-07-2600023;浙江日报000142007-07-26000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