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岱山7月23日电(记者 嵇哲 谢国平 县报道组 赵红泽)“风干日曝咸味加……卤浓碱淡未得闲。”这是宋朝词人柳永在《煮海歌》中对盐民辛劳的描绘。赤日炎炎,正是盐工眼中的最佳劳作时机。笔者今天乘舟渡海,前去全省最大产盐区岱山探访高温下的盐工。
正午14时,笔者来到岱山县双峰盐场,14号滩的4名盐工正在阴凉处休息。滩长张根昌告诉我们,他们要照管55亩盐田。每年7月到9月是产盐高峰,为了避开正午高温,劳动强度大的收盐工作放在早晚4时、7时进行。
晒盐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制卤、打花、收盐、整滩。即先把海水引进蒸发池,通过自然蒸发,使海水中盐的浓度达到饱和,变成卤水,再将卤水引到专用的卤水池中使卤水结晶。张根昌说,从引进海水到结晶出盐,要经过12个蒸发池的层层浓缩,整个周期为10至15天。
“老话说得好,‘人晒得越黑,盐晒得越白’,”老张说,“天越热,咱们盐民干劲越大。”据了解,随着原盐收购价格的提高,盐民年收入已经从过去的三五千元提高到2.5万元。
说话间,女工孙亚清走到结晶池边,开始打花。她提着一根塑料绳,绕着池子一圈圈地走动,以搅拌卤水。她说:“打花是为了控制结晶颗粒粗细,这样才能产出细盐。从日出到日落,每隔10分钟就要打一次花。越是高温时分,打花的频率就越高。”笔者跟着她在池边走了一圈,一会儿就汗流浃背。
“打花不算累,所以才让女人干,”张根昌笑着说,“收盐那才叫苦呢!”所谓收盐,就是用盐耙把卤水池中的结晶盐像推稻谷一样收拢成堆,再拿铁锨将盐铲进箩筐里。然后将箩筐拎到田坎上将水沥干,再用扁担把盐挑到盐田边的露天堆场。一担盐夹水将近100公斤,一个盐民每天要连续不断挑20多担。
辛苦尚可承受,最怕的就是老天变脸。盐田高产季节也正是台风多发之时,一看天色阴沉下来,盐民就要赶紧抢收,同时还要将卤水池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碰上半夜暴雨或一场台风,半个月的辛劳就要付诸东流。
据岱山县盐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岱山3万多亩盐田年产量12万吨,占全省的一半左右。考虑到2300名盐民的辛劳,盐业局和盐业公司正在设法减轻其劳动强度。目前,盐田内已经普遍采用提卤泵,并用电机代替了人工车水。部分结晶池配备了电动打花机,可以自动搅拌卤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