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至关重要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趋势
· 矛盾论、改革论、和谐论一脉相承
· 哲理漫画
· 把目光移向社会底层
· 这样判断宏观经济好坏是不全面的
· 把握“四个导向”
增强领导才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把目光移向社会底层
刘洪波
  文学作品中读不尽爱恨情仇,影视戏剧中扯不尽皇朝盛事。翻开报纸,会看到琳琅满目的“高尚生活”;打开电视,优雅新潮的时尚扑面而来。

  这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都在向人展示白领们的情调、富足者的伤感、“新新人类”的放纵。“现代生活”被作了格式化的理解。我们看到的画面都在以美轮美奂的场景吸引眼球,我们看到的文字都在展示成功者的潇洒与风度。知识精英、企业英雄作为成功人生的典范占据了全部的舞台,各种社会明星的生活起居与怪癖雅好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内容。

  在所有的文化层面,底层的形象已经很少出现。社会底层真实的挣扎与痛苦,具体的生活者的不幸与抗争,失去了被关注的价值。乡村生活不是以被猎奇观赏的方式,就是以被考古的方式加以表现,乡村民众真实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除了被作为嘲笑的对象,不会被揭示。城市生活中则只有咖啡屋、健身房、汽车、大厦,见不到那些提着菜篮或奔波劳作的市民。

  对于一个正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大国,一般社会文化中却弥漫出一种忽视和忽略普通人的生命状态的风尚,不能说是一个值得乐观的事情。社会文化制造出来的心理上的社会隔绝,使“精英人物”除了偶然的同情,不会向社会底层投注专注和严肃的目光,不会对底层的生活与心灵给予认真的对待。社会分离损害了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普通人被视为“不成功者”乃至“失败者”制造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挫折感。而人,这个社会构成中最重要的方面、社会建构和发展的目的,更多地只是被看成“劳动力”或者“人口”,则在社会中培养着不尊重人乃至歧视人的意识。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的熏陶,令人深为忧虑。

  必须改变这种对一般人轻视、对社会底层冷漠的社会文化。

  今天,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将社会底层作为稳定问题的一个方面,当想到社会稳定时,才会强调充分重视社会底层中那些有着各种情绪和实际困难的人们。尽管这样的理解,远胜于无动于衷,但社会底层的存在价值不应当只在“社会稳定”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底层应当被作为整个社会的基层结构来对待,对于社会有机体来说,关注底层的人们,就是关注社会自身,关注那些不幸的人们,就是关注人本身。

  让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那里有着最深层的现实,有着我们时代的糙朴的精神气质,有着社会前行中产生的最激越的情感,有着我们在轿车里、写字楼里、咖啡屋里听不到的呼喊,有着在悠闲生活之外的另一种生存,那里生存本身是一种奋斗,生活还不可能成为一种享受。

  知识精英、娱乐明星、企业英雄,并不是社会成员的全部,更多的社会成员没有成为“精英”,但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基石。做一个有产者,做一个中产者,固然值得赞美,但无产者、低收入者绝不应成为文化上被歧视的族群。

  把目光投向社会底层,不是为着展示苦难,而是为着正视当代社会中生命的真实;不是为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为着社会共同体的协进发展;不是为着让精英人士表演“亲民”的把戏,而是为着展现社会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坚持。而且在任何一个时代,积极体认底层的真实,回应底层的呼声,表达底层的态度,让他们不被遗弃,都是良知、道义与责任的体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把目光移向社会底层 刘洪波 2007-7-23 浙江日报000112007-07-23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