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运河哗哗的波浪声响彻一千多年后,已经很少会有人再去追忆其曾经的辉煌岁月了。
在4000华里的大运河上,有着两段世人瞩目的核心河道,它们是山阳渎和通济渠。山阳渎地处长江、淮河之间,在名声显赫的古运河邗沟的基础上拓修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亲自督修邗沟,然后率几十万吴国大军沿邗沟北上,来到齐鲁大地,实现了其称霸中原的宏愿。这是偏处江南的诸侯国首次问鼎中原,因此颇为江南百姓所津津乐道。山阳渎向南与江南运河相连,可抵杭州;向北与通济渠相接,贯通全线。通济渠又称御河,沟通了黄河、汴河和淮河三大水系,逆黄河西向可抵隋朝都城长安,跨河沿永济渠北上可达涿郡(今北京)。由此,大运河全线形态已清晰可见。
公元605年,是大运河宏大叙事的第一篇章,它那令人眩目的辉煌从此拉开序幕。在隋炀大帝的严旨之下,来自全国各地的360多万役夫,于通济渠、山阳渎一线同时摆开。仅仅半年时间,就以“役丁死者什四五”的惨烈代价,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在丹桂飘香的季节,隋炀大帝率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乘坐几千艘名叫舳舻的庞大龙舟,从洛阳出去,浩浩荡荡地南巡江都。沿途锦旗遮天,舳舻蔽水,其奢华的状况空前绝后。在这样的时刻里,穷奢极欲的隋炀大帝当然看不见役夫们的累累白骨,他所能想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江南的粮米赋税就会沿着这一水道,源源不断地来到京畿之地。
成群结队满载漕粮的船只在千里运河之上北向而驰,不舍昼夜。蛮悍的漕丁手执牛皮短鞭,昂立船头,船夫和船娘却像蚂蚁一样,在漕船上忙碌不停。
而在大比之年,一些体态轻盈的竹篷小船就会多起来,它们跻身于躯体庞大的漕船之中,缓缓而行。赴京赶考的书生在舟内手执圣人的经典著作,昏昏欲睡。上京的路程千里迢迢,仅仅一条运河就能让他们走上二个月,三个月,甚至半年。而在这期间,也许还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波折,比如沿河两岸恶霸刁徒们的骚扰;在小舟夜泊之时,也可能遭遇一段令他们终生难忘的风流艳事。当然,他们所面对更多的还是平淡枯寂的船上读书生活。不要以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们当中并不乏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和具有真才实学的国之栋梁。正是这些文弱书生,在给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肌体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鲜血液。
汗流满面的船夫和船娘不由停下手中的活件,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呆呆地望着这些竹篷小舟在运河的波浪中轻盈划动,羡慕和恭敬的神色像水一样在他们脸上流动起来。伫立船头的漕丁发出了似骂似叹的声音:“这些读书人!”
千里运河不但给人们以舟楫之利,还带动了沿岸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使许多城市因河而兴,得河而盛。无锡,长江南岸的偏僻小镇,因漕运而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米市之阜,所以无锡人一直把运河视作自己的母亲河。扬州,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的要冲之地,运河通航不久即商贾云集,“十里长街市井连”成为天下闻名的珠宝市场。比肩继踵的波斯、大食等西域商人在这里收购丝绸,贩卖珠宝。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虽是一座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能迅速崛起为江南名郡,却完全得益于运河的便利。地处运河最南端的杭州,隋前不过是一个仅有2万户人口的小城。大运河开通之后,就成为南方各地漕粮货物北上的集散地,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到北宋时,人口已达120多万,拥有400多种行业,“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而沿运河停泊的商船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不绝,俨然是江南大都市的雄伟气魄了,为南宋定都于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致后来马可·波罗游历到杭州,连声叹之为“东方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