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宁波7月18日电 (记者 张品方 李月红 海曙区报道组 许玉芬) 一张工资条、一份求职简历、一份病历……这些不起眼的资料正成为宁波市民的“新宠”。最近,宁波市海曙区档案局推出一项新服务:帮助市民建立家庭档案,让更多的家庭记忆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首批8户示范家庭档案已建成。年内,海曙区档案局将指导1000多户人家建成家庭档案。
“档案就在每个人的身边。”海曙区档案局局长陈蕾告诉笔者,家庭档案是家族成员的照片、证件、荣誉证书、票据等文字音像资料,是个人生活的经历,也是构成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今年3月,区档案局发放1000多份调查问卷表,85%的市民对家庭档案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却不知如何着手。为此,区档案局根据家庭成员的结构和家庭特色,义务为市民提供建档服务。
今天,笔者走进马园新村的钱女士家中,就像走进了一个小型档案局。上周,在档案局的指导下,她把过去收藏的东西重新归类,包括证件类、荣誉类、财产类、家用电器类、子女成长类等9大类,每一类再根据时间、内容先后登记造册,盒装保管。记者随手翻开子女成长类档案盒,从其儿子的出生证、免疫证、高考成绩通知单到大学毕业证书等都有,连学费收据都不缺,井井有条。
家庭档案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家住郡庙社区的吴德意女士,建成了12类30余册的家庭档案,有趣的是,前些年的装修清单也收藏下来。
市民热衷建家庭档案,也保存了很多珍贵的民间文献资料。日前,家住穆家巷的翁绍初老人邀请档案局负责人,上门建家庭档案。从整理的500多万字写作手稿、13扎信件中,负责人意外地发现许多抗战时期的珍贵资料。在获得翁老先生的许可后,海曙区档案局在馆里为他单独设立了一个全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资料收藏。
而在更多的家庭档案中,留存着一个个家庭的回忆。在迎春社区的林先生家中,一本特殊的家谱档案,记载着林氏家族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沧桑:祖孙25口人的合影、旧式结婚请柬、父亲写给母亲的悼词、从中山装军绿衫到西装的变化。整理家庭档案让林先生获益匪浅:“父辈勤劳种地,我辈年少辗转打工,颐养晚年的生活……仿佛在向我诉说:这就是你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