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到达杭州祐康集团有限公司2号冷库时,正值中午1时许,手中的温度计显示,户外温度是36.8℃。
一辆运货车几乎与记者同时到达库位,冷库工个个用厚厚的棉袄、棉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严冬和盛夏在这里泾渭分明,让记者感到有些时空错乱。记者决定马上进冷库采访,但领班却劝说等身上的汗吹干后再进去。
少顷,记者穿上长过膝盖的厚厚棉袄,当上了冷库工朱正虎的帮手,帮他推着满满一车“红豆沙”产品。当厚厚的冷库门打开时,“轰”的一声,一股雾气迷茫了记者的双眼,顿感寒气逼人,不经意间打了个寒颤。“这是冷热空气交织所产生的雾气带。”老朱解释。
这是一座近千平方米的大冷库,里面堆满了百余种冷饮。过了雾气带,就是一片冰天雪地的世界,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老朱说这是从房屋顶冷凝管上掉下的霜冻。地上、墙上结着厚厚的冰,呼出的气立刻结成霜。记者抬头看到墙上的温度计显示:-21.3℃。
老朱把平板车拉到指定库位,就和几名工友麻利地卸货。他告诉记者,干活动作一定要快,否则呆的时间太长,人会受不了。不大一会儿,只见工人的头上、脸上都挂满了白花花的凝霜。此刻,记者明显感到一阵阵彻骨的寒意,从下肢向全身蔓延,很快牙床也打起了架。
卸完货,老朱带记者迅速向外走,叮嘱注意地下积冰防滑。走出冷库大门,迎面热浪扑来,记者正想脱下身上的棉大衣,但被老朱制止了:“大衣里面是冷的,马上脱掉要生病的。”这时候,记者终于明白为什么冷库工出来时都不脱大衣。
老朱告诉记者,工人都是轮流进冷库运货,在库内停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但就在一进一出之间,搬运工人跨越了58℃以上的温差,仿佛从赤道突然到了北极。
不一会儿,又是满满一车的冷饮产品装上了车,准备推进冷库冷藏。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记者和老朱干起来非常快,迅捷地在冷库中卸完了货。就在准备离开时,临时接到通知,要装一车“巴布豆”冷饮产品出库,外面来了运货车在等待。这就意味着要在冷库里多待一倍的时间。记者感到彻骨的寒冷,不少工人的脸上,一边流着汗,一边结着霜……
老朱在冷库工作已经3年了。他告诉记者,刚开始觉得冷库工真是辛苦。外面是无处可躲的热,库内是无处可躲的冷,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不过,冷库工工资待遇好,公司还定期体检,进冷库发给护膝、耳罩等全套防冻工作服。去年底,老朱把高中毕业的儿子也带来当冷库工。由于工作出色,他儿子现在已经是库外装卸组的小组长。
冷库外,等着装货的司机丁金荣告诉记者:今天他已经向外拉了3车货。随着高温节季的来临,冷饮产品已经进入销售高峰期,仅2号库每天进出的货品多达10余万箱。正如老朱所说的:“正是冷库工的辛勤工作,才能让杭城市民享受‘清凉一夏’。”
(本报杭州7月18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