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是一种令人震惊的特殊现象,奇迹是不容易发生的,而在北京吉利大学却很自然地发生了,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奇迹还频频光顾吉利。这不是吉利有什么魔力,只是因吉利敢于也善于创新!
在能源越来越紧张,油价不断上涨之际,吉利节能型的小排量汽车迎合了节能环保的世界性趋势;在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等教育人才而公办大学心有余力不足的时候,吉利已创办成功四家学校,能向社会提供大批人才了;在党和国家号召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吉利大学以强化素质教育为主的“人格本位”教学理念已在大学结出硕果。
不得不令人惊讶,一家依靠生产汽车零部件起家的民营企业,其企业行为竟然与社会发展的三个重大需求不谋而合。细细品味个中答案,也许可以归结为六个字:“吉利人善创新”。
吉利奇迹
教育创新
与
撰稿 陈燮衡
1900天,一座民办大学创造的六大奇迹
吉利大学奇迹一
4300个钟点,一座现代化大学拔地而起
这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海市蜃楼,这不是画家在宣纸上创作的画作,这是一所标准的现代化大学。1999年11月吉利集团在北京昌平区马池口镇创办北京吉利大学的协议正式签订,次年3月,规划用地3000亩、占地面积1600亩地的吉利大学举行奠基仪式。仅5个多月时间,一座规模庞大的现代化高等院校已矗立在一片绿色原野之上。一个月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500名学子已在宽敞亮堂的新教室听课。如果从奠基开工那天开始、每天以24小时计算,这座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大学的创建仅用了4300多个钟点。这是我国创建民办大学的速度之最,这是执行校长罗晓明为吉利创造的第一个奇迹。
吉利大学奇迹二
在校学生5年增长50倍
2001年9月,新创办的吉利大学入学人数达到了4000名,比初办的第一年500人增加了8倍;2002年,新生增加6000人,吉利一举跻身首都万人大学的行列;2003年,近10万应届毕业生报考吉利,学校从中择优录取8000人;2005年,吉利在校生已达24000名。5年间,这所民办大学在校生增长近50倍,在有的民办大学为生源发愁之际,吉利大学的计划内招生则要与其它公办大学一样,从高分到低分筛选录取。一家外地的民营企业就这么几年时间,能在北京办起一座可自主颁发高教学历证书和社会信任的万人大学,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尚无先例!
吉利大学奇迹三
毕业生就业率99.87%
一年一度的北京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04年即吉利大学的首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9.77%;2005年,第二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又增加了零点一个百分点,达99.87%。
吉利大学奇迹四
全国十强二十强吉利次次均上榜
吉利集团投资8亿元兴建的北京吉利大学,是被教育部批准以“大学”命名的全国两所民办高校之一。短短的七年办学时间,北京吉利大学头上戴上了无数桂冠:“北京市29所文明先进高校”、“全国高中生最向往的民办大学”、 “中国十佳民办高校”、“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二十强”、 “2005中国十大民办高校”。去年揭晓的《2006中国民办大学评价报告》,依据“办学设施”、“人才培养”、“综合声誉”等30多个指标评出的“中国民办大学十强”,吉利大学又荣登榜首。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职高专人才水平评估”活动中,吉利大学以良好的满意度顺利达标,成了北京市第一家通过教育部评估的民办高校。此前,在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全市高校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中,北京吉利大学首获A类办学资格。
吉利大学奇迹五
民办大学创国内高等院校教学新理念
“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这是吉利大学独创的高等教育新理念。一家初创的民办大学,不仅有其完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还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大胆创新了教学理念,并大刀阔斧地开展了教育改革。吉利大学所迈出的步子,被国内外教育界视为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双重突破”。
吉利大学奇迹六
国外高等院校频频向幼年的民办大学抛绣球
年纪幼小的吉利大学,早已成了国际著名大学探究的“现象”。近年来,吉利大学频频接待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荷兰、英国、丹麦等国的校长考察团,先后与美国贝克大学、西肯塔基大学、摩尔大学、英国格鲁斯比学院、荷兰莱顿大学、丹麦西桥大学、日本关西文理学院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关系,给学生出国留学营造了良好的平台和宽阔的通道。
教育理念的创新
爱上吉利的一百个理由
“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这是一家中国著名的民营企业对中国教育实践的理解,这是一座以超常的速度创建起来的民办大学的教学思想的精髓。这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十六个字,让校园之外向往吉利的青少年产生多少憧憬,让校园之内的吉利学子有过多少感慨。
“吉利大学没有围墙遮拦,吉利的天空没有高度遮挡,我感觉,我的心灵可以自由地放飞。”
“吉利的教育理念,为我指明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我从中领略到了要学什么、为什么而学。更让我为迈进吉利而庆幸的是:在这里,任何人,都会得到尊重和信任,都能获得真情和友爱。”
“经历了人生道路上最可怕的失败,我似乎觉得每天都生活在黑暗之中,我无法面对亲人和同学,希望、前途已离我远去,找不着了,唤不回了。想不到,吉利的第一堂课——罗校长的报告给我心灵点亮了一盏灯,让我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找回了做人的尊严和自信。”
“听课、看书、晚自习,演讲比赛,文艺汇演……这里的校园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在吉利,我每天都充满着向往和期待。也许你要问我怎么就选择了吉利?我可以告诉你,选择吉利我有100个理由!”
在吉利大学校园的随机走访,新同学、老同学都与你有说不完的话语。
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执行校长罗晓明谈起吉利教学理念的创新可是滔滔不绝,他说:中华民族善于创新,创新在中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古老的中华民族也只能通过传承文明精华、扬弃糟粕,汲取人类优秀成果,全力自主创新,才能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才能对得起值得我们骄傲的祖先,才能回应世界人民对我们泱泱大国的企盼。
血气方刚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罗晓明认为:人才资源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而自主创新,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问题,人的素质的提高自然又是教育的问题。如果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上拿不出适合中国教育发展实际的创新理论,形不成独特的创新思想,一切都无从谈起。吉利大学的教育正由于立足于自主创新,才在学校创建之初就确定了“十六字”办学理念。
吉利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对传统观念和传统教育方法的大胆挑战。对此,罗晓明很有感慨地说:理论作为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元素,作为指导实践的一种灵魂,有史以来是没有什么教育家思想家敢以“够用”两字来限定的。吉利之所以敢于大胆地提出,那是因为吉利人的无私无畏,吉利办学不是为吉利而办,是为民族振兴而办,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在驱使。我们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毕业后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尽量避免向社会输送“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空头理论家。
“人格本位”是吉利十六字教学理念的核心。在这四个字的含义中,“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特征的体现,以及人的权利、义务等主体资格的拥有。“人格本位”强调的是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教育,并通过对人格完美的塑造,达到人在心理、生理、社会、道德、文化等各方面所应达到的和谐统一的境界。也就是说吉利在对学生所进行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中,人格的完美塑造是最根本的教育。实现了“人格本位”的教育,也就是从根本上解决了素质教育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2004年3月,正当全国高校对马加爵案件进行深刻反思之际,罗晓明耗费三年心血写就的一本洋洋30万字的《大思想:人格本位》的专著就在这个时候出版了。着眼这本专著的教育功能和思想价值,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亲笔以“惠及于民”四字题词代表自己的殷切希望。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思想:人格本位》的发行,立即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人格本位”教育思想符合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是对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片面强调知识本位,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塑造的陈旧教育模式的挑战;“人格本位”是对我国教育思想理论的独特贡献,将会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教授、学者等对本书的主题思想作了高度评价。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为此书亲笔作的“序”中期望: “相信(这本书)会大大裨益于学生人格人品的教育工作……”
作为一种新教育理念专著的问世,更激起了一些主流媒体的极大兴趣,《文汇报》曾在专著出版之前就以《人格本位教育是21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为题摘登了其中的主要内容。专著正式出版之后,《中国青年报》连续用18个版面对“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展开热烈讨论。
“人格本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的同时,吉利大学也将“人格本位”的思想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贯穿学生教学、生活及培养的全过程。
在吉利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有详尽的“人格本位”教学计划书,在计划书中,学校从磨练学生意志、锻炼学生能力、修正学生品行、弘扬学生美德等方方面面对人格本位的教育做了细化。
无可讳言,在每年入学的新生中,除了一些出于对吉利教育思想和吉利学校充分认可的高分学生,大部分报考民办大学的学生入学时成绩并不怎么理想,他们中有不少的人是从小学到中学三天两头要挨老师和家长批评的“落后分子”。
每年,吉利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由执行校长罗晓明亲自作“人格本位”报告。在日常的相关课程及校园的宣传中,老师和学校不仅要从理论上向新生宣讲吉利的教学理念,还会用现实中的例子帮助新生消除自卑感,巧妙地摘掉长期压在他们头顶的“差生”大帽,找回他们的自尊、自信,唤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对生活的激情,激发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他们精读、深读“社会”这本无字书,正确剖析自我、认识社会。
在人格本位的教育中,吉利及吉利的领导更注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榜样,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帮助他们培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荣辱观。
鲜为人知的是,执行校长罗晓明去年就在江西兴国,在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学生中资助了9个孩子,由个人全额出资承担他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费用。
而在吉利集团,早已将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作为一种企业行为和学校行为。在吉利大学,仅为几千个贫困生减免学费一项,每年就得支出七百万左右的资金。
2006年3月30日,教育部、财政部共同支持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京成立,吉利集团又慷慨解囊,一次捐赠5000万元人民币。这笔到目前为止在该基金会收到的所有款项中最大的捐赠,将用于在全国范围内1000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完成大学学业。
但这些还是小数字,此前吉利集团董事局就已做出一个承诺:吉利投入教育的八九亿元人民币,绝不拿回一分钱。
吉利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在市场运作投入大、筹集资金不容易的情况下,竟然承担如此之多的教育义务和社会救助,目的就是想用自身的行动来影响和感染整个社会,促进社会各界给予教育事业更多的关注,给予贫困学生更多的关爱。
这些,作为人格本位教学思想活生生的教材,已使吉利大学创新的教学理念在校内校外得到了广泛传播。也许,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崭新教学理念作为一座民办大学精神财富,才使许许多多的学生从内心发出:选择吉利,我有100个理由!
教学模式的创新
99.87%就业率的答案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吉利毕业生为何能达到99.87%的一次性就业率?
“这没有什么奥妙,其实就是因为吉利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吉利大学校长助理兼办公室主任苏保群不假思索地作了回答。
自吉利大学开办之日起,不仅仅是办学理念有自己的创新,在教学实践方面同样有一套不同他人的模式。
2005年11月,吉利大学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水平评估”。其评估报告中指出:北京吉利大学自2000年开始建设以来,坚持教育改革和创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已初步成为具有较大规模颇有影响力的民办高校,对北京的民办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肯定了吉利以“人格本位”思想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吉利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新思路;认同了吉利将“产学研”相结合,倡导诚信教育、素质教育,造就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育人方向;赞扬了吉利以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办好高职专科及全日制教学的教学定位。
教育界的权威人士曾经有过这样的结论:教育的创新必须是全方位的,如果仅仅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再好的教学理念只能是纸上谈兵。对此,执行校长罗晓明诠注说:大学的任务在于为社会提供人才,而在这个信息社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从小学到大学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即使进了大学,本科毕业也需要四年。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像是一条河,总是川流不息的,不可能在一个阶段停顿几年。作为人才摇篮的大学,倘若要向社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就必须要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具体到教学方面,就必须要有一种崭新教学模式。
“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这是吉利大学董事长李书福给学子们的“忠告”。
“面向市场办学,针对需求施教”这是吉利大学为自己设定的办学准则。
“订单教育”就是吉利大学根据李书福、罗晓明的思想而创新的教学模式中的一段。
“订单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此,吉利打破了传统的办学模式,创办了倾向于有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商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汽车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17个应用型学院。
为了有效实施订单教育,他们还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于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学校按照设定的量化指标进行及时调整,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转型。每年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结束,各个学院就必须分专业分班级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上报学校汇总,并将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计划进行挂钩。对于就业率低于95%的“滞销”专业,在安排下一年度招生计划时减少招生指标,对未达到最终就业率85%的专业,就停止招生。
吉利大学与“订单教育”相配套的是“双证书”制度。该校明确规定:从吉利大学毕业的学生,除了少数专业之外,80%以上要持有“双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上岗证书。
对此,校长罗晓明的解答很通俗也很简单:“我们是为学生在毕业后就能捧上饭碗,而且有一个好饭碗。”一座大学办得是否成功,在罗校长眼中有三条标准:“一是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二是上班之后能否很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三是通过努力工作能否得到相应的报酬。”
“产学研一体化”是吉利大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一环。为给社会大批量地培养技能型人才,吉利大学发挥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吉利集团不仅在校内投资3000余万元创建了汽车实习工厂、生命科学实验楼等30多个实验场所;还通过各专业学院自身的渠道,积极地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2004年3月,吉利被教育部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如今,吉利大学的汽车学院已成了上海华普汽车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北京MAZDA汽车公司的人才培养基地。
校长助理兼校长办公室主任苏保群风趣地介绍说:“有些家长担心,一般大学学习都不那么紧张,不自觉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管教在大学里游手好闲,不过,进入吉利可能没有几个学生有机会偷闲的!”
如果踏进吉利新闻传播学院去看看,人们也许就知道苏主任说的不是玩笑话。据了解,这个学院的学生,除了正常的课程之外,他们在学校里还要承担校报、网站、广播台等部门的采访、摄影、编辑、主持人等方面的工作。在校外,吉利大学与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新闻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在新闻单位的实习、实践,每个学期都有不少学生的新闻作品在北京和外地的报纸、广播、电视与受众见面。
产学研一体化的结果,使得研究员、老师、学生与企业互动,不仅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培养周期,还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一位能够将一辆整车拆卸成零部件,再将零部件装配成一辆整车的手持“双证书”的吉利汽车学院毕业生,在汽车满地跑的今天,何愁找不到工作?!
“311工程”是“311模式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计划”的简称,是北京吉利大学在全面深入研究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根据劳动部现代职业分类规范和岗位调研分析,围绕“培养高等职业应用型人才以及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强势品牌专业”这一目标,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创造性实施的一系列专业教学及课程改革计划。是执行校长罗晓明针对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客观实际潜心开辟的一条实用型办学之路。
“311模式”中的“3”是指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等3门职业基础课;中间的“1”是指一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后面的“1”是指围绕一个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技能课。
在“311模式”下所开设的一系列品牌专业课,首家采用国际通用的CBET教学模式及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训练体系;实施独特的体验式、案例式互动教学方法;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同时独家采用由一批国际、国内著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参与开发、论证的课程体系。“311”课程的设计既体现了中国特色,又不乏国际视野,培养的人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311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贡献是:大胆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为大学如何大批培养应用型人才趟出了一条新路。据苏保群主任介绍:“311工程”专业课采用的是小课的“圆桌”授课,不仅听课的学生人数有限定,而且上课是一种师生交流形式进行的。其考试就更加特别了,用的都是“真枪实弹”,即以实际的能力检验学生的成绩。如果是营销专业课的考试,试卷竟是一种提供推销的产品实物。测试这门专业课是否合格,就是看你的推销能力是否达到“60分”。
2005年,吉利大学“311模式”正式开始运行。考虑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新尝试,学校保守地制定了一个500名入学人数的计划。没想到,招生还没有结束,学校招生办就传来消息,“311”模式的新生人数超过2000人了。
这虽是惊人之喜,却也在意料之中。罗晓明校长认为:“311”之所以第一年就能取得这样的好结果,主要的是这一模式中应用型专业课的开设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增加了信心。
在这一全新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吉利大学的教育实践有了新的突破,完全可以采取“宽进严出”、“教考分离”的办法培养人才,完全可以消除“严进宽出”的弊病,使吉利为社会提供具备“高知识、高能力、高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等人才的目标有了机制的保障。
在吉利,与创新的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是就业绿色通道,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认识,罗晓明有一句“出口畅、进口旺”的“名言”,他形象化地将学校比喻为一根管道,他说,要管道进得多,必须出口首先要畅通,否则管道的进口是会被堵塞的。
吉利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创建以来就能生源汩汩、人气旺盛,这完全是与学校创办者“出口畅、进口旺”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的。在这六字方针的指导下,吉利大学以吉利集团及其关联产业和行业为依托,为学生就业创建了一条绿色通道。
据悉,吉利大学为毕业生尽快就业,与中国吉利集团、全国工商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北京浙江商会、北京台州商会中2685家企事业会员单位广泛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从而成功搭建了毕业生五大就业平台,解决了学生入校学习的后顾之忧。其中,集团及关联企业每年将30%的招聘计划留给吉利大学,仅这条通道就能满足吉利大学85%的毕业生就业需求。吉利集团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排名第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投资及销售区域横跨亚、欧、美三大洲,集汽车、摩托车、国际贸易、房地产、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产业结构覆盖了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集团下属及关联企业每年新增的几千个工作岗位,为符合分配条件的毕业生留有宽广的就业空间。
此外,吉利大学还频频组织应届毕业生参加由北京市教委统一组织的毕生招聘会;与全国各地高校就业信息网及28个中国知名行业网站实现资源共享的北京吉利大学“就业网”,也在每天滚动发布吉利毕业生资源信息。在吉利大学,学生入学就意味着就业!
教学形象创新
目标挺进世界一流大学
“吉利大学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携手国内同行,改善中国教育的现状。‘二十年,二十强’,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吉利大学是想经过二十年脚踏实地的发展,到2020年,跻身中国高校二十强。”这是执行校长罗晓明在多种场合发布的“吉利宣言”。
“二十年二十强”作为吉利大学远景的奋斗目标,在国内教育界早已传为美谈。而吉利也正在以一步一个脚印加只争朝夕的精神向着这个诱人的目标前进。
教育形象的创新,正是吉利“二十年二十强”目标总体方案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大学者——大师、大楼、大思想也。”这是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对流行于教育界的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吉利版诠释。
大思想成就大事业,北京吉利大学创新的“十六字教学理念”,指导一所民办大学仅用短短数年时间,在北京、在全国的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
从京城往北,经过一段八达岭高速,朝着葛村方向穿过数公里长的林荫大道,出现在北京昌平区马池口镇绿色原野中的那片现代化建筑就是吉利大学。
楼房鳞次栉比,校园绿树成荫,要不是门口“吉利大学”醒目的校名,谁敢相信眼前这片规模庞大的校区会是“民办”的大学。
创建于新旧世纪之交的北京吉利大学,规划用地3000亩、开发面积1600余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设有17个学院、100余个专业、建有大型连体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楼等40多个楼群。其全部的硬件和基础设施均按教育部今后20年的发展目标,遵循高规格、高起点的现代化大学标准,规划设计一步到位。
走进大学校园环顾四周,阶梯教学大楼、行政大楼、博士楼、师生公寓屹然挺立;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刚刚竣工的新图书馆大楼,形同美国国会大厦。校内的计算机实验室、CAD实验中心、多媒体语言室多达29个,图书馆藏书40余万册。总投资1000多万元、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宽带网络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依托网络建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电子图书阅览系统、电视录制传输系统以及分布于校内的2000多台清华同方品牌的计算机,完整地构造了数字化、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网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草坪足球场、标准游泳池、武术场馆、乒乓球馆、演出中心、健身中心,外加近期开工建设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体育馆,校园各类体育运动设施一应俱全。
师生餐厅、校内超市、浴池、医务室、自助洗衣房、银行自动取款机等校内公共生活设施齐全;房内独立卫生间、中央空调、直拨电话,闭路电视、电脑接口,学生宿舍内现代化的生活学习条件应有尽有,学校后勤引入社会化管理,校园全天候24小时保安值勤。
校园环境幽雅,音乐广场、人工湖,绿草、鲜花,青松、白杨……整个校区,俨然像一座生态公园。
现代、优越的学习条件,舒适、幽雅的生活环境……吉利这座民办大学的硬件设施,有效地保证了数万名学子生活和学习的各项需求。
“大师与大楼是吉利大学治校的法宝,一座学校完备的硬件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引导学生蓬勃向上,给学生宽松的心理空间,引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而一座学校拥有了大师,就像名山有了神仙,处处都能得到高人的点化,就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智慧,为社会造就高层次人才。没有大师,大学教学将变得十分单薄,有再多的大楼,再美的校园,也无法进入名校的行列。”这是执行校长罗晓明在从事教学领导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为了组建一支力量雄厚的大师队伍,吉利可谓花费苦功。
哗、哗、哗……2006年5月26日下午吉利学校影视中心热烈的掌声一阵高于一阵,这是吉利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而举办的一场“教师基本技能大赛”,这场别开生面的校园活动,包括普通话演讲、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方面的内容。14名经各学院选拔参加本次决赛的选手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言语,使得现场400多名师生如痴如醉。
汽车学院的陈良萍老师娴熟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仅以短短的12分钟就言简意赅地讲清了机械要件及其构成的原理。学校基础部的张征老师通过大量的哲学名家图片及名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哲学的发展史。
四个多小时的这场赛事,不仅开创了全国民办大学教学技能大赛的先河,更是让人佩服吉利对培养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学质量所采取的举措。
在吉利大学逾千人的教师队伍中,除了本校强大的专职教师队伍,还有被聘任为客座教授的来自世界十五个国家的、包括原世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格鲁特博士在内的十八位著名学者、教授;有来自中国科技最高领域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和副教授。
中科院院士、校长闻邦椿教授;中科院院士、校长顾问蒋民华教授;工程院院士、校长顾问周世宁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著名外语教育专家、现任《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组长陈琳教授;副校长兼欧美学院院长、曾任纳斯达克某上市公司亚洲区总裁以及国家863计划专家评审组刘华松博士;中国当代著名报人、新民晚报原总编辑丁法章教授……在吉利大学的名师榜上几乎每个人的姓名职务都会令“蓬荜生辉”。
为让莘莘学子零距离领略大师的风采、面对面感悟大师的智慧。吉利大学会煞费苦心经常性地邀请这些国内外的知名人士来学校讲学。
以“欧元之父”著称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教授到吉利大学讲学;美国贝克大学校长BruceStronach先生到吉利演讲;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福家院士到吉利大学做专题报告……
新闻界名家邵华泽、范静宜,著名作家陈建功,著名导演张纪中,著名主持人倪萍等先后应邀到吉利大学做过生动的专题报告。
这些著名专家学者的报告、讲座,往往都会令学子们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大师、大楼为吉利塑造了良好的大学形象,全面迅速地提升了吉利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吉利办学品牌有了很高的含金量。花香自有飞蝶来,吉利的声名远播,世界名牌大学频抛“绣球”。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美国麻省中医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前来吉利大学考察的世界著名大学接踵而至。
至今,吉利大学已与美国西肯塔基大学、摩尔大学、英国格鲁斯比学院、荷兰莱顿大学、丹麦西桥大学、日本关西文理学院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办学关系。
2005年9月5日北京市教委以“京教外〔2005〕17号”文件批复的“北京吉利大学与英国格鲁斯比学院合作举办专科教育项目”,是吉利大学与众多国外名牌大学合作办学的众多项目之一。两家以“2-2”模式合作创办的“商业学”专业,学生在吉利欧美学院学习2年后,再到英国公立院校——英国格鲁斯比学院学习2年,毕业时可获得与格鲁斯比学院有合作关系的赫尔大学的商业学学士学位。
多方面的国际合作,既为学生出国留学开通了直通车,又给学校在国内培养外语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平台,从整体上提高了吉利大学的教学质量。同时还为吉利创建国内名牌大学插上了翅膀,为吉利跻身国际一流的高等院校行列奠定了基础。
只有创新才会有吉利,只有创新才会出奇迹,吉利奇迹还将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