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特地和同事换了班,这样她可以上午来茶馆边工作,边听讲座。这让她想到了家乡的龙门镇,这个17岁的四川姑娘在“老街九号”当服务员,她说自己常常会“入了迷”。有一次,茶客们在旁边喊了3遍“加水”,她居然都没听到。
她感触最深的是,有一位学者提到“打工者该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应当地的环境”。邱丹一下子觉得,这与她的生活如此贴近。
下一次的讲座,安排在7月22日,邀请温州市朗诵艺术学会的五位专家,在“老街九号”现场朗诵中外名著。这是主办方为推动社会阅读的努力,宣传的材料写得很诗意——“声音,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乐器。”
到底该请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东西给公众听。这并不完全由主办方决定,工作人员叶昕怡每次都要做一件繁琐的工作,就是将从现场收回的听众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每一位听众都会收到一张讲座资源库的表单,他们可以选出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之后每期讲座的内容,会根据听众的反馈进行动态调整。
椒江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周瑾来听了一次讲座,特地留下一张纸条,“我们当地有个传统文学宣传点,有个上海来的讲师不错,如需邀请,我可代为联系。”
眼下,区里已经有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讲座资源库。
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已经成为“南官人文大讲堂”的长期支持单位,提供100多个讲座资源。绍兴市、宁波市、温州市图书馆,也将它们的讲座资源与路桥方面共享。近日,区图书馆还和上海市图书馆签了合作协议。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王正教授说,“要雅俗共赏,不要曲高和寡”。
“南官人文大讲堂”的创意,据说受启发于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里开设的一家书店。那家名叫“单向街”的书店里,常常举办一些免费的讲座。在满地的碎石子上,摆上几十张宽大的躺椅,人们可以用最舒适的姿态坐在那里。在露天里,有的时候淋着雨,也听众云集。
路桥的讲堂是在室内,不用担心淋雨。包国武还有些遗憾,缺少了点原生态的意味。
这个免费的讲堂,今后的目标是一周办4至6场。主办方所希望的,是一个层次立体的讲堂,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文化不见得是听不懂才叫高深,”台州学院的教授西慧玲说。
包国武设想,在路桥几百个村居设“巡回讲坛”,今后可以把讲堂放到农村里,就讲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台上,德高望重的老人,讲着“我们这里的历史”。
台下的人,则摇着蒲扇,吃着地里刚摘起来的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