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讲座预告的海报,都会准时出现在路桥的肯德基餐厅里。负责画海报的区图书馆工作人员马嘉琪,曾经在中国美院上过学,她很用心地把每一个抽象的话题形象成一幅图画。
她希望,乐于享受“快餐式”生活的人们,也会因为这幅图画驻足停留。
海报还会张贴在新华书店,以及区政府的大楼里,这是他们考虑到路桥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最近,台州当地的媒体也开始每期刊出预告消息,把“南官人文大讲堂”当作每周一次的文化盛事。
一位当会计的小伙子,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个地方,周日上午早早地就赶来。他说自己从小就把四大名著读熟了,虽然平时工作面对的都是数字,但是他依然对文学和文字特别感兴趣。他说,传统东西能够让你从浮躁的现实中平静下来。
“南官人文大讲堂”已经被搬到了网络上。马嘉琪和同伴们一起在新浪博客里建了一个空间,已经有一千多次的点击量。他们还建了一个QQ群,群里的人数也已超过80人。
讲座通知的方式还有短信,来听讲座的人,如果愿意留下手机号码,那么接下去每一次讲座之前,都会准时收到有关讲座信息的短信。主办方的短信信息平台数据库里,目前已经超过了600人。
但是,他们坚守一个原则,“告知而不组织”。包国武坚持不找人来撑场面,他甚至做好了门庭冷落的准备,但现实却出乎意外。听众的人数从第一场的五十多人,到七八十人,到最近场场突破百人。
75岁的於小东,已经把听讲座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这位中学退休老师,每一次都要转好几次车,从新桥镇家里赶来。他还专门写了一首名为“听讲吟”的诗,他形容讲堂里是“古稀耄耋蹒跚至,及笄而立次第忙”。一句话,没有门槛,来去自由。
7月15日这一天,主办方粗粗统计了一下,来了差不多有120人。而让他们高兴的是,每一次都有一半以上的新面孔。
落座之后不久,便会有工作人员给每一张茶桌分发讲座的提纲。提纲从来不多发,每桌只发一张。主办方说,这不是抠门,而是一种设计。围坐在一桌的互不相识的听众,打破了原来的工作和生活圈子。他们相互传阅一张纸,共同分享,成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契机。
由路桥区金清镇团委等单位发起创建的“金清义工联盟”,每一场都会派两三名志愿者来帮忙,他们的身份是“文化义工”。这在这个县级区里,也算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很多年轻人都愿意把业余时间捐献出来,无偿做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事。主办方很欢迎,他们希望的,就是让活动更具有社会性,把精神财富的价值辐射到更大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