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街九号”茶馆的二楼临街的角落,有几排书架。牌子上面写着“宾兴书苑”,这曾经是路桥多年前一家民间图书馆的名字。现在,区图书馆在茶馆里设置的一个开架阅读区,用它来命名,希望借此重拾一些文化的记忆。
作为南官人文大讲堂开讲嘉宾,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地方文献部主任袁逸多年来一直热衷于收藏民间的文献档案,他也格外看重民间文化的力量。“如果把历史比作是大树,民间的东西就是枝叶,它与我们的经历更加贴近,更有亲切感”。
为了保存历史,抢救文化资源,路桥区图书馆向全市发起了“征集老照片”的活动。照片的内容既可以是名人名胜,也可以是风俗风情、百姓生活,他们计划将来在新建的图书馆里陈列。
一个在金清镇办企业的老板,也是“人文大讲堂”的常客。他还会拉上一些年轻人过来听课,觉得这是做生意之外的另外一份乐趣。
路桥人把自己生活的这片地方称作“商都” ,重商是当地的一项传统。无限的商业活力,让人们积累了很多物质财富。口袋鼓起来之后,他们发现自己需要更多文化方面的留存。
有一天,研究人员在路桥的一条街边,发现了石壁上刻的一个特别的“福”字。福的每一笔,都以荷花和荷叶作为元素,整个字看上去就是一幅描摹荷花的画。
这样的民间智慧,年代和来源已经不可考了,但是包国武说它同样具有现代价值。这样的“福”字设计,完全可以转到产品的装饰设计上。精神的财富也许在不经意间,会转化成物质的财富。
“通过讲述历史,传播知识,”路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应再泉说,“南官人文大讲堂”对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断层,起了很好的衔接作用,是路桥的社会大学。他正在考虑,在路桥新闻网上开设一个专栏,成为当地主推的一个文化品牌。
就连黄礁岛的渔民也有跑来听讲座的。包国武知道,有个渔民特别喜欢诗歌,还拿着自己写的诗向那些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请教。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河笙说,这才是老百姓的需求。“如果他们今后成为市民,他们的文化需求还会更加提升。”他希望,“南官人文大讲堂”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的推进器,为地方的文化建设沉淀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