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蓄洪区的调配,我们看到,只要科学有效地进行调控、调度,我们就有办法驯服狂暴的洪水,把灾害损失降得更低。
事实上,早在这场洪水到来之前,安徽省就已经请上游的河南尽可能运用上游水库拦蓄洪水。与此同时,安徽省从6月下旬开始,调度淮河中下游干支流上的控制闸开闸泄水,减少水量,为7月发生的洪水腾出空间。这一系列组合拳,将一场天灾变成了一场管理洪水的行动。
张效武告诉记者:“应该讲,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近期治淮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二点呢,就是科学调度,实施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
张效武告诉记者,1991年,淮河也遭遇了洪灾,从那以后,国家加大了对淮河整治的投入力度,特别是2003年以后,步伐进一步加快,16年来,已累计投入220亿,用于重点工程建设、设立蓄洪区。
除了那些大型的水利工程之外,完善的预报、监测体系也在历次抗洪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个办公室既可以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直接联系,又可以随时掌握安徽境内所有的水文情况。凭借这套体系,在6月24号,强降雨来临之前,部分地区还处于干旱时,安徽却开始开闸放水。
从6月24日开始,蚌埠闸提起来以后就一直没有关闭。这次洪水,蚌埠闸在那时候已经下泄了十几亿立方米的洪水。
事实证明,到洪水袭来时,这些预报、监测体系发挥着和大型水利工程同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讲,水利工程的投入产出比是一比三,而在洪水多发地区,这个投入产出比更高。
张效武表示:“如果没有投入这么多的工程建设,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多的工程体系,我们将要多损失400多亿。”
张效武说,传统的防洪观念还是依靠工程来挡水,而如今,随着国家投入力度逐步加大,防洪正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目前在此次洪灾中,安徽省先后启用过7个行蓄洪区,转移人口比1991年少49万人,极大地降低了受灾成本。
“那现在呢,我们该给它让道的时候,我们要让道,就是人水关系确实是渐渐走向了这么一种和谐的关系。像人水和谐,现在2003年大水以后,我们把八万户三十万人迁出行蓄洪区,这也是一种人水和谐,从这个人水之间的相互抗御到人水之间的相互和谐。”张效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