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累,成了眼下许多人的生存写照——学生时,为了成绩和名次而累;工作时,为了工资和待遇而累;结婚时,为了房子和孩子而累。在生活中,人们为什么会喊累,为什么总是在疲于奔命?本报网络互动版“报网零距离”的“钱塘网坛”专栏,从7月4日起开始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吸引了不少专家和网友发表看法。这里,我们编发了专家和网友的意见,请大家继续关注并参与讨论。
本报讯 (记者 张永贵) 近日,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做了一次网上调查,结果显示:84%的受访者确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加速时代”,“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在71%的人看来,这也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最重要原因。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就这一话题,纷纷展开讨论并刊发文章。应广大网友的要求,7月14日晚上,本报网络互动版“报网零距离”的“钱塘网坛”专栏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毛志成教授、北京大学社会所刘能教授、著名财经评论人士叶檀等3位嘉宾,在“报网零距离”上与大家共同讨论这一话题,一个小时网谈,50多位网友跟帖,1700多个点击量。网谈结束后,一些网友表示,要继续参与讨论。
专家们认为,许多人感觉累,主要是在现实社会中,促进事物向着理性和效率发展的因素尚不够强大。累,是一种心累,这是一种精神压力。压力既来自外界,也来自内心世界。而学会不累,学会享受普通的生活,是现代人的幸福诀窍。
累,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
刘能:这里的累,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人们对当前生活(包括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激情投入到达了瓶颈状态,至少从个体心理上来说,已经无法持续维持高强度的投入,这就是对人们普遍感觉到“累”的一个学理上的尝试性解释;“疲于奔命”则指向了另一种生存处境,即人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丧失了“控制感”,导致自己社会行动的“效力感”降低。
叶檀:生活在这个时代,只要你想过上体面的生活,累就一个字。这只能说我们生活的时代竞争太激烈了:放眼望去,从进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大比拼,一直到完成学业,还不能省心,必须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为了积累自身的人力资本,免得被“就业之车”给甩下。
大家为何总是喊累
毛志成:心累是一种精神压力。这压力既来自外界,也来自内心世界。有时候,心累是自找的。有的人对金钱贪得无厌,就很累。有如口渴喝海水,越喝越渴,有如挑雪填井,欲望难填,越填越累。如此贪得无厌,如此不知足,岂能心不累?还有那些惯于搞歪门邪道,善于逢迎拍马、到处钻营的,长于挖空心思抬高自己、绞尽脑汁贬低别人的则更是累了。
刘能: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在中国的社会领域中,促进事情向着理性和效率发展的因素,不少时候没有促成事情向着非理性和低效率发展的那些要素来得强大。比如说,在中国的职场中,各种各样起作用的潜规则,往往是非理性的和反效率的,这往往导致人们的忠诚感和投入感受到挫折,其结果就是人们感到很“累”,既无法得到来自雇主的正面报酬,也无法得到来自自己的成就激励和自我奖赏。此外,快速社会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和“相对剥夺感”等等,也是导致“心累”和“疲于奔命”的原因。
叶檀:累是竞争造成的。从欧美各国游学归来者,往往概叹国内效率之高,而欧美福利之全,懒汉之多,领着周薪日薪周游世界。当然,那些是普通员工,如果身处竞争行业,如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压力一样大。相比而言,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人口极多,竞争极大,福利不全,至少在目前来说,累是一种必然。
办法还是有的
刘能:从学理上来说,办法至少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 在职业和家庭生活中寻找合适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奖赏途径;寻找亲密的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圈子;寻找拥有相似信念的人们结合成某一集体行动团体,以此增进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并由此增进社会效力感;发现真正的自我价值内核,真正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意义,并借此抵抗社会比较压力和相对剥夺感;尝试着去坚持自己看重的道德和伦理原则,这是最充分的自我激励和自我调适途径。
叶檀:越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越要对自己好一些,身体累了心不要累,不要为无法解决的事自寻烦恼,你的烦恼并不特别到天会塌下来;学习把工作与休闲时光分开,再累一年也得挤出几天时间来与家人朋友出门好好玩玩,放松心情是最好的“解压阀”。如果我们把工作看作是幸福放松时光的中间驿站,一切的辛劳将物超所值。学会不累,学会享受普通的生活,是现代人的幸福诀窍。
毛志成:人活世上,要彻底看破恐怕办不到,但想通一些、看淡一点,还是能够做到的。抬头看看那满天的星斗吧。在浩瀚的银河系中,区区地球仅是小小一粒,而我等人乎,不过微微一尘。几十年的生命过程,一闪而过。纵有广厦千间,只卧一床。有粟万担,仅食数碗,不能日食百筐,身袭千衣。因此我们需要根绝奢望,填平欲望,坦坦荡荡面对人生,认认真真对待工作,磊磊落落坦诚对人,扎扎实实踏正步子,我们的心才会轻松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