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下乡”也是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维系的一大因素。在某村演戏,必定有亲戚们来看戏,顺带着走亲戚。在传统的乡村社会,这种走动需要“看戏”这样的活动来启动
对于富阳越剧团体的崛起,金瑶环首先归功于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
朱铮灿说,1980年代以后,当地文化部门培训了一批吕小初这样的农村文艺青年,这批人正是现在民营剧团的台柱子。
吕小初们受训的时节,正是农村各种“时节”开始复苏的年代。据金瑶环统计,富阳600多个村庄,1/3有“过时节”的习俗,每个时节一般要请来戏班子演3到5天戏。以最近三年为例,富阳农村每年要演出2000场以上。
实际上,富阳越剧团体的市场远不止本地,甚至他们一年中除了六七月份这样的炎热夏季,很少有回到富阳演出的机会。包括本次调研,金瑶环也是利用了剧团回家度夏的档期才完成的。
金瑶环说,农村戏剧市场实际上和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市场不同。听一场音乐会,可能完全是个人的选择,最终由欣赏者买票支持。但农村戏剧不同,更多地是出于庙会、集市、过节、庆典等“时节”的原因,由村委会或一些老板赞助演出的。这种演出是一种公共安排,是农村民间社会的公共活动,而非完全的艺术表演活动。
实际上,剧团能在农村落地扎根,还得益于一批深谙农村情况的“农村文化经纪人”的牵线。据富阳市文广新闻局的摸底,他们主要是剧院、剧团或者行政机构的退休人员,不但熟悉业务而且拥有一定的剧团资源和农村社会人际关系,在剧团和农村之间架起桥梁。
“这些人一般都热心于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并不纯粹是为赚钱,虽然他们一年中的收入可能也能上万。”金瑶环说。
相应地,剧团下乡也是乡村社会人际关系维系的一大因素。在某村演戏,必定有亲戚们来看戏,顺带着走亲戚。在传统的乡村社会,这种走动需要“看戏”这样的活动来启动。
“为什么城市里大家都不怎么走动?除了城市大,也应该与缺乏这种公共生活的方式有关,一场戏可以活络多少人的关系啊。”朱铮灿说。
农村社会特有的大喇叭也极易让人接受这种公共生活。金瑶环回忆说,在她高考那年,书桌对面的大喇叭天天播放越剧电影《红楼梦》,等她高考完后,这个片子从头到尾的台词她都会背了。
富阳市一份材料认为,借过节之机,邀亲朋好友来家相聚,请个剧团到村演几场戏,既叙亲友之情,又添几分文化氛围。而农民自发性开展的各类文艺演出、体育竞赛活动,正以其不断翻新的表现形式受到农民的青睐,并把此作为体现自身价值的试金石。
这个材料还特别提到“适销对路”。认为新的知识、新的表现手法、新的文艺表现形式,要在自我表现、自我参与中,体现自身价值,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正成为新型农民对文化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