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慧)放暑假了,带着孩子上书店既能纳凉又能看书买书,本是件一举两得的事。然而,记者在杭州一家书店碰到小学生文文的爷爷却拿着一套大开本的书犯了愁:“你看,这又大又重的版本读起来多不方便,四大册图书小孩子根本拿不动。”
像文文爷爷这样发愁的人挺多。漫步杭城书店,记者发现如今小人书开本越来越大。在庆春路购书中心的儿童读物书柜上,布满了所谓“与国际接轨”的大开本,其中不乏跟杂志一样大的16开本儿童图书。
在西湖小学读二年级的小欣告诉记者,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那种轻便、容易携带的口袋书和袖珍书,而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笨笨的重重的”书。
现场许多带着孩子买书的家长也深有同感:如今儿童读物“块头”越来越大、文字越来越少、包装也越来越花俏。这种一窝蜂似地求“大气”是一种浪费。
正在为女儿挑选读物的家长张希还说:“好好的一本儿童书,偏要加一层透明玻璃纸,全是不可降解的‘白色垃圾’。”营业员解释:这是出版社担心退货回来的书弄脏了特意包装的。有人曾算过一笔账:这种薄膜,16开本每本成本约为一角二分。以一角计算,全年出版的70亿册图书,如果都加封套,仅这一项增加的图书成本就是7个亿。
孩子们和家长们反映,其实儿童图书的装帧只要活泼可爱就够了。大多数读者权衡书刊好坏的主要因素,也绝不取决于开本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