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宁海县桑州镇下洋周村的“独角戏人”周瑞德,可以说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89岁高龄的老艺人。
在村子马路边的一幢二层小楼里,精干瘦小的老人正在整理他心爱的木偶人物。开始记者还担心他年高耳朵不好使,特地约了老人在文化馆工作的外甥女一同前往。没想耄耋之年的老人眼不花、耳不聋,思维还清晰着呢。
说起学艺之路,老人记忆犹新。没上过一天学的老人从小就喜欢戏曲,21岁那年碰到了来自天台永溪的民间艺人谢加现,看到谢师傅熟练地耍弄布袋木偶,他觉得非常有趣和神奇,于是铁了心要学。他把师傅请到家里来,整整学了3个月,不但学艺还学识字。之后便与师傅一起走南闯北去了,而且一辈子与布袋木偶结上了缘,成为宁海唯一的一位布袋木偶民间艺人。
老人说布袋木偶戏是十分古老的戏曲表演艺术。木偶人物,一般高20厘米,因为演出时除了头部露在外面,身子、手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
听说要给他拍照片,老人开心地戴上一副墨镜,在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搬出了他那一米见方的小戏台,而且还执意要将戏台搁到桌子上去。看他要晒艺,记者也来了兴趣,一趟趟帮老人拿椅子、箱子。只见他慢慢地却有条不紊地将锣、鼓、梆等一件件乐器拿出来放好,又把戏台的一层层帷幕挂上去,看到年轻村民绑住桌腿的绳子不牢固,老人又耐心地解开重新缚住。这个小戏台听说是老人自己制作的,它是仿制宫殿做成的,雕梁画栋,小小的门楣上一个写着“镜花”一个写着“水月”。戏台看上去虽然有些粗糙却不乏美观。老人动作还蛮轻巧的,一点看不出是近90岁高龄的人。最后他搬出一箱子的小木偶人,说这个是赵匡胤、那个是薛仁贵,喏,还有穆桂英呢。木偶人很漂亮,听老人外甥女介绍说,这些木偶人的头像是老人学雕刻的儿子雕的,穿着一圈圈亮晶晶珠子的五颜六色的服装则是他老伴缝制的。说话间老人坐进了戏台屏风后的木箱上表演起来。只见他同时演两个木偶,左手一个右手一个。木偶头套在食指上,是表演头部的,而手的力主要集中在中指和大拇指上,角色的棍、枪、钺兵器就靠大拇指和中指拿捏,那个大拇指还要管头部的一些转动。木偶人腿的一些动作基本上也是靠手去操作,看上去那手腕就是木偶的腰部了。只见老人双手不停地动,木偶角色则一会儿俯仰摇摆、一会儿又舞刀弄枪、腾挪跌打。老人偶尔还腾出一只手来敲打鼓、梆。脚也没闲着,同时在用打击乐器进行伴奏,嘴巴则做着说唱的工作,看他唱、念、做、打,生、旦、净、末、丑一人独包了,真不愧是“一个人,一台戏”呵。
据老人介绍,他表演的几乎是口传心记的传统剧目,一般只有故事情节,没有固定唱词和念白,都是些民间传说故事和根据小说传书改编成的连台本戏,以武戏居多。如《珍珠塔》、《卖花记》等。老人拿来一个旧的人造革拎包,拿出一本“宁海县周瑞德木偶剧团”营业性演出许可证,里面竟夹着200多张老人演出过的介绍信,纸张都已泛黄。老人的档案意识还挺强的呢。记者粗略翻了翻,发现介绍信和证明五花八门,但每一张都有一个鲜红的印章,时间基本是解放以后的,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六十年代初, 也有八十年代的,还有几张是2005年的。演出地方有天台、三门、象山、东阳、义乌等等。老人自豪地说,他一人一班的单档布袋木偶戏几乎走遍了宁海县周边27个县市的每个村子,现在想想能到过这么多地方,都知道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真好啊。老人孩童般开心地眯起不大的双眼。
近70年的布袋木偶戏表演练就了周瑞德老人浪漫的个性。如今,身体状况不错的老人和他88岁的老伴自食其力地生活着,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就用一辆小三轮车载着有些耳聋的老伴和几个箱子去附近的村子表演几场,过过瘾。记者惊讶老人的体力,你别说那小戏台还挺沉的呢。没想老人转头告诉他外甥女说他明天就想去前童镇表演,还问我们,他去学习开电动车可不可以,学会了去买一辆来?
老人的外甥女说了一件趣事,有一年春天同三高速公路快修建到岔路镇时,老两口想看个新鲜,于是推出家里的小三轮车带上米,一个坐一个骑,竟特地去看高速公路,顺便还野炊了一次。宁海县首届“中国《徐霞客》开游节”期间,老人毅然带上表演器具和老伴一起,骑三轮车去县城,他也要凑个热闹表演呢。这老两口太有意思了,难怪看上去是那样的健康和有趣。最后老人遗憾地说,他那么多的儿子孙子中却没有一个想学这门手艺的,而徒弟也没带出一个来,看来他的这门艺技要衰灭了,说话间老人有些黯然。